人們向來知道,河南人性格豪爽,擅長飲酒,卻不知河南人更愛喝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百姓,無論是文人雅士,還是市井商人,都離不開一杯茶的滋潤。一方水土,一方文化,長期以來,茶文化在河南“發酵”形成獨特的風格,并在中國茶文化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歷史發展
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
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國人有兩杯茶。一杯是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另一杯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始于神農時代。“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里的“荼”就是茶的別稱。歷史的早期,茶用來做藥;西漢時期,道家學派吳理真開始種植茶葉,茶葉進入少量種植階段;從唐代到清朝初期,茶葉進入大量發展階段,茶的烹飲方法,也先后經歷了煮茶法、煎茶法、點茶法和撮泡法。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茶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融入了禪和道的智慧,也帶動了茶藝、茶道、茶具、茶服等相關文化的延深及產業的發展。
融入生活
河南茶文化獨具特色
“我過去談生意都是在酒桌上,現在談生意都是在茶臺上。”在鄭州做生意的劉老板表示,如今茶文化已成為企業家社交聊天的重要話題,以茶待客,在河南已經成為一種風尚。
不了解茶的人,總以為河南缺少茶文化,實則不然。三國時期,南陽人諸葛亮被奉為普洱茶的“茶祖”;唐朝時期,都城洛陽飲茶風靡,河南老鄉盧仝(被世人尊稱為“茶仙”),他的《七碗茶歌》更是千古絕唱。到了北宋,都城開封,斗茶流行,飲茶方式由唐代的煎茶法演變成點茶法,出現了“戲百茶”的技藝。
作為河南茶的代表,信陽毛尖歷來為人稱道。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把信陽列為全國八大產茶區之一。1958年,信陽毛尖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如此種種,都是河南茶文化博大精深的證明。
說到河南茶文化的特點,莫道茶藝培訓創始人談書暢總結道,河南人不挑茶,不排斥外地茶,河南茶文化具有根基深厚,口感綜合,包容性強的特征。
產業集聚
鳳凰茶城助力茶文化發展
經過十幾年的飛速發展,河南茶產業已基本確立了“南茶北銷,橫貫東西”的茶葉樞紐及中轉地位。這種承接南北、貫穿東西的區位優勢,使得鄭州成為全國各茶區茶商蜂擁而至的地方。據了解,僅鄭州就有30多家茶葉市場,產業集聚效應凸顯,為茶葉流通提供了渠道便利,推動了茶產業規模的擴大,刺激了消費市場的擴容。
茶文化的發揚和傳播需要載體,而茶城是最好的媒介。以鳳凰茶城為代表的第三代綜合茶城商戶眾多、藏茶豐富,冷暖中央空調硬件設施齊全,商場室內溫度四季如春非常有利于茶葉的存儲與轉化,成為茶香濃郁,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
為推廣茶文化,鳳凰茶城建立了茶文化博物館,珍藏與茶相關的文物、茶藝術品,普及茶文化知識,讓人們了解茶,愛上茶。鳳凰茶城堅持茶文化與旅游資源結合,延伸茶文化內涵,打造文旅項目,并將斥資打造一條全國獨有的茶文化步行街——茶人星光大道。
此外,鳳凰茶城還經常組織茶藝表演、茶文化品鑒活動,通過實際行動,讓茶文化深入人心,引領著河南茶文化發展。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張翔
來源:河南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