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9月,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實施我省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至今,這種心血管介入治療領域里程碑式的前沿技術,已讓我省近20名患者輕松擺脫高危瓣膜病的威脅。而對更多七八十歲以上、體質較差、心臟功能不好的瓣膜病患者來說,這種微創、不用開刀就換瓣的手術方式,或將讓他們的晚年生活更加美好。
老人受累瓣膜病多年一次微創手術解決病痛
77歲的楊老太太家住南陽,因為重度主動脈瓣狹窄,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不時地心絞痛、走路氣喘、稍有活動就可能發生暈厥。兒子帶著老人多處求醫,但效果一直不太理想。
后來在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完善檢查后,在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該院院長袁義強博士組織下,經心血管內外科、麻醉科、CT室、重癥監護室、超聲科等專家反復討論,認為老人心臟已經明顯增大,且心功能較差,實施外科手術的風險較高,決定為她實施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TAVR)手術。術后,老人癥狀很快緩解。
目前,老人接受手術已有一年,在家生活自理,可以自由活動。據袁義強技術團隊成員、該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申偉介紹,主動脈瓣狹窄是一種常見的老年性退行性心臟瓣膜疾病。由于瓣膜的鈣化、增厚,從而導致瓣膜活動受限,心室收縮期有效的瓣口面積逐步減小。也就是保證心臟血液正常流動的“閥門”失靈了。重度瓣膜病患者常表現為心絞痛、氣喘、暈厥等癥狀,如不及時治療,預后不良。
對于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常規通過心臟外科手術治療,但對于有些重癥患者,卻難以通過外科手術方式治療,TAVR手術正好解決了這一難題。
常規“開胸”手術傷口大TAVR手術僅需穿刺
采訪中,不少住院的老年心臟病患者表示,害怕“開胸”手術。“就算技術很成熟,風險不大,心里也沒底。”專家表示,手術方式的制定原則,還是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安全是首位,其次是患者受益最大化。
在TAVR手術開展前,重度瓣膜病患者只能通過傳統的外科開胸手術治療。傳統的外科手術創傷大、需要體外循環且手術風險高,尤其是高齡患者。對于年屆八旬、體質和心肺功能很差的患者,開胸手術確實難以實施。這樣的病情,只能采取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患者長期經受病痛折磨。
“TAVR手術具有微創、恢復快、痛苦低、安全性高、住院時間短等優點,給不適合外科手術的高危重度瓣膜病高齡患者帶來了新選擇。”張申偉說,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通常在大腿根部股動脈穿刺,沿動脈將壓縮的人工心臟瓣膜輸送到病變的主動脈瓣位置,通過機械擠壓將原瓣膜擠向周圍,替換病變的主動脈瓣膜。“一般術后六七天,患者就可出院。”
張申偉介紹,雖然TAVR手術在國外已開展許多年,但由于手術操作復雜,技術難度高,目前我國只有為數不多的心臟中心能夠開展。在我省,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于去年9月率先開展該手術,經過隨訪術后患者,效果很好。
今年7月,在中部地區心血管論壇暨第十四屆河南省心血管診療新進展研討會上,袁義強博士和助手張申偉,在手術全程直播狀態下,成功完成了兩例TAVR手術。敢于網絡直播TAVR手術的醫院,這在國內也為數不多。
創新技術高速發展為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帶福音
作為我省唯一的三級甲等心血管專科醫院,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的TAVR團隊,在袁義強博士的帶領下,集合了心內科、心外科、麻醉科、lCU、功能科、醫學影像科的十幾名專家。
截至目前,在該院接受TAVR手術的患者中,年齡最大的82歲。這位老先生因主動脈瓣重度狹窄伴重度鈣化,反復發作心絞痛及心功能不全,來到該院治療。經心外科評估后,認為由于高齡及其他相關問題,外科手術風險太高,患者已不適合心外科手術;而
通過藥物治療,無法解決問題。為了減輕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袁義強博士組織多學科專家反復討論后,決定為老人實施經股動脈微創手術。手術用時2小時,順利結束。術后患者很快恢復清醒,生命體征平穩。
“TAVR手術已成為更多主動脈瓣狹窄患者的希望。”袁義強博士說,TAVR手術目前適應證逐漸步向中低危患者,未來瓣中瓣技術、可回收瓣、干瓣的技術進一步發展,能讓傳統外科失去手術機會或風險極高的更多患者受益。
采訪中記者獲悉,作為常年堅持慈善的鄭州市心血管病醫院,針對家庭貧困患者實施TAVR手術,有相應的醫療費用補貼。
作者:大河客戶端記者 魏浩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