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榴枝婀娜榴實繁,榴膜輕明榴子鮮。”在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筆下,石榴不但味道鮮美,更多了一種端莊優雅的氣質。出生于鄭州滎陽市的李商隱,可能未曾想到,1000多年后,在滎陽這片土地上,石榴搭上了互聯網,以新的銷售途徑,展示著農人們豐收的喜悅。
豐收
200畝地種上了石榴樹,再過幾天就能豐收
滎陽有著“中國石榴之鄉”的美譽,區域內河陰石榴種植面積達數萬畝,而我們今天的豐收故事也將從這里開始。
從鄭州出發向西北方向約40公里,就到了滎陽市新格林林果種植專業合作社。9月18日,河南商報記者在這里看到,約200畝的地里種滿了石榴樹,枝頭上結出了紅彤彤的石榴,再過幾天,合作社負責人潘國平將開始采摘等待了兩年的果實。
潘國平說,他栽種的石榴樹有四五萬株,這幾天的雨水過去后就會采摘,“除了我們自己種植的石榴,附近幾個村莊的石榴今年也不愁銷路,我們已經和幾個商家進行了合作,收購村里600多戶農戶家里的石榴,統一進行銷售。”
轉型
媒體人轉型成了“新農人”,他放下筆桿走進地頭
不但自己做起了“新農人”,還搞起了互聯網銷售平臺,幫助貧困戶打開銷路,潘國平的創業之路表面上看起來一帆風順,可其中也充滿了艱辛。
潘國平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從事媒體行業,“2008年時,3G時代到來,那時候我就在想,未來將會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我能做些什么?”潘國平說,自己想做一些能和互聯網結合的事情。幾年后,4G接踵而來,潘國平又起了轉型之心,“那時候,我就在想,自己要做能為大眾提供健康食品、能和互聯網結合的產業。”
在潘國平的心里,種植業要和互聯網聯系起來,要具備貯存周期長、小眾化的特點。于是,一次機緣巧合,他了解到了河陰石榴。“石榴能保存兩個月,滎陽就是有名的‘中國石榴之鄉’,距離鄭州還近,種植面積也不大,所有的特點都與我的想法契合。”潘國平說,這可能就是一種緣分,他與石榴就這樣結緣了。
說干就干,2013年,他抓緊時間找到了如今合作社所在的土地,當年11月8日,正式開始了自己的“新農人”生活。
記憶
他的這個豐收年,更多了一份刻骨銘心的記憶
正當潘國平準備迎接第一波石榴果實時,2015年8月中旬,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砸碎了他的等待。
潘國平說,當時,他最擔心的并不是石榴的收成黃了,而是接下來,石榴樹能否繼續成活。就在他憂心忡忡的時候,2015年11月下旬,一場早雪徹底澆滅了他的希望,“石榴園幾乎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我們雖然采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但與損失相比,補救顯得微不足道。”
好在,他在思索之后,開始轉變了想法,搭建互聯網平臺,盤活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基地,搞電子商務。如今,合作社里的石榴樹終于結出了果實,這個豐收年,對于潘國平更多了一份刻骨銘心的記憶,在他看來,豐收不僅僅是指石榴果實,更是幫助他人打開銷路、擴展自己的發展途徑的豐收。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孫科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河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