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0日,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來了一位78歲的老奶奶,原因是老人家因摔傷導致右側肩膀腫脹疼痛抬不起來,連手指也不敢動,痛苦不堪,在當地縣級、市級醫院多方求治,診斷為右側外科頸粉碎性骨折,但是因為患者高齡,骨質疏松嚴重,骨折粉碎的厲害,手術復位固定,難度大,創傷大,后期功能恢復差,無人敢給他做手術。聽著老人家夜以繼日的呻吟聲,孝順的子女們均焦慮不安,經多方打聽,來到了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上肢損傷科找到了周中華主任。
術前
術后
周中華主任詳細了解了患者病情,并仔細查看了患者,然后對患者及其家屬說“你這個病其實并不復雜,行人工肱骨頭置換就可以了。”
聽了周中華主任輕松而自信的治療方案,患者家屬驚訝的問:“肩關節也能置換了?”
周主任說:“老人家這個病啊,就相當于一個塑料袋,提了一塊兒豆腐,然后掉在地上摔碎了,提起來塑料袋還是完整的,但里面已經碎的一塌糊涂了,你想把它一塊兒一塊兒拼起來,那得多費功夫,這樣必定會出現手術時間長,創傷大,而且不容易固定牢靠,術后不能早期功能康復,又易繼發肩關節粘連,僵硬,如今我們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直接換一塊兒就行了。”
家屬說:“我們只聽說過髖關節置換,膝關節置換,還從沒有聽說過肩關節置換。”
“其實肩關節置換比髖膝關節置換開展的還要早,最早是在1893年。”周主任說道,患者及家屬聽了周主任詳細而通俗的講解,對疾病的治療充滿了信心。
術后4cm傷口
周中華主任及其團隊,在術前進行了周密的圍手術期處理治療計劃,采取微創切口,僅40分鐘,順利完成了手術。采取微創切口也大大地減輕了老年人的術后并發癥,術后的老奶奶恢復的非常好,疼痛明顯緩解,肩膀能抬了。
家屬說:“老母親術前疼的讓人心疼,心情非常不好,不開口說話,尤其是聽說要做手術,很害怕和排斥,好不容易做通心理工作,才同意手術,其實我們也很擔心,可是如果不做手術,母親的生活質量直接下降,還要遭受疼痛折磨,她身體其實挺好的,能自理也不怎么麻煩我們,所以我們選擇相信正骨醫院、相信周主任,為了母親能早日康復,健康快樂的安度晚年。現在看來,選擇非常對。母親自己也很高興,臉上也有笑容也愿意和我們說話了,謝謝你們。”
術后2周
周主任介紹說,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肱骨近端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骨折之一,對于復雜的肱骨解剖頸骨折伴脫位,特別是肱骨近端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肱骨頭粉碎性骨折,它們均是關節內骨折,遵循AO關節內骨折處理原則,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由于供應肱骨頭的血供非常脆弱,肱骨頭壞死的幾率非常高,容易導致骨折不愈合;而且老年人骨質疏松,易導致內固定失效。若保守治療,則容易導致嚴重的關節僵硬。因此,一味的追求保留肱骨頭治療,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有時即使通過保留肱骨頭治療骨折愈合了,又因為骨質疏松,怕內固定松動,早期不敢功能鍛煉,造成肩關節周圍組織粘連,導致肩關節功能喪失,吃飯穿衣都會成問題,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這都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由于上肢的功能不同于下肢,下肢重在負重行走,上肢重在靈活運動,肩關節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因此肩關節術后需要盡早快速功能康復。河南省骨科醫院上肢損傷科,以其專業、精細化的工匠精神,一直致力于上肢損傷的研究,十幾年前就已經具備成熟的肩關節置換技術,對于此類病人,選擇肩關節置換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功能恢復快,術后療效好等優點,對老年人來說,大大減少了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術后能夠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最終還你一個靈活的關節。這也是越來越多具備適應癥的患者選擇人工肩關節置換的原因。
周中華
上肢損傷科(頜面骨科)主任,副主任醫師,SICOT中國部肩肘外科學會委員,河南省突發公共衛生應急醫療救治隊專家,湖南中醫藥大學、河南省職工醫學院兼職副教授。獲醫院先進工作者、洛陽市青年崗位能手、四川地震救災先進個人等榮譽。主攻研究方向為肩肘腕人工關節置換、肩肘關節失穩的修復重建、肩肘腕關節鏡技術;擅長各種復雜骨折、脫位的手法復位、微創固定,肩袖損傷、上肢腫瘤、先天與后天畸形矯正治療。對肩肘外科特殊、疑難病例有深刻、獨到的認識,成功完成手術數萬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