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演員與孩童逗趣

鑼鼓喧天,彩旗招展,人山人海,這便是浚縣正月古廟會社火表演的真實寫照。40多支隊伍,人數近萬人,從黃口小兒到耄耋老人,他們用狂歡的節目詮釋了這個新年的年味。

樂器號頭表演,號頭被當地人俗稱“號頭架”,是浚縣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樂器。表演者編成隊形,朝天吹響號頭,低沉婉轉的聲響,烘托出浚縣古廟會的繁盛場面。
河南商報訊(記者 劉遠懷/文 王訪賢/圖)2月19日,第十一屆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正在河南省浚縣如火如荼地進行。民俗文化節又稱浚縣正月古廟會,起源于后趙時期,會期為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歷時月余。
當天正值元宵佳節,來自浚縣各地的40多支社火隊,背閣、扭秧歌、踩高蹺、盤鼓、舞獅、劃旱船……為游客奉獻了一波又一波視覺盛宴。
40多支社火隊經過抽簽決定順序,依次在文治閣下表演特色節目后,再穿過文治閣。浚縣當地人稱之為“轉街”。
在眾多社火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還要數來自浚縣衛溪街道北街社區的背閣。背閣,就是小朋友身穿古裝服飾,化裝成戲劇角色,或手持紅纓槍或甩著長長的水袖,被成年人用特殊方式背起來,在幾米高的空中舞動。
北街社區共有14架閣,造型均源于民間傳說和歷史典故,由14名身強力壯的成年人和14名4至8歲的小朋友組成表演隊伍,表演的主角兒是“上裝”兒童,一般只有4~6歲,年齡再大的孩子因為體重原因不適合參加表演。
4歲的徐瑞涵小朋友第一次參加背閣活動。早上5點,她的母親牛女士就將她從睡夢中喚醒,“趕緊化裝,穿衣裳,吃了兩個雞蛋,9點多就把她綁在閣上了。”牛女士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讓孩子感受一下這種傳統文化挺好的。”
據了解,浚縣正月古廟會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歷史悠久、空間獨特、規模宏大、文化積淀深厚等特點。社火表演,獨具特色的民間工藝品、民間小吃和文化活動,吸引了晉、冀、魯、豫、鄂、皖六省近百個市縣及海外的游客紛至沓來。2月20日農歷正月十六,浚縣正月古廟會將達到高潮。來自鶴壁市內外的60多支社火表演隊伍將在浚縣城北大街集結排隊,早上7點開始表演,連綿不斷,從浮丘山碧霞宮廣場到浚縣城北關,十里長街成為一個大舞臺。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劉遠懷/文 王訪賢/圖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