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3月22日《廣州日報》報道,中華遺囑庫六周年新聞發(fā)布會向社會發(fā)布《2019中華遺囑庫白皮書》。《白皮書》顯示,獨生子女父母占將近一半;99%以上的老人選擇了“防兒媳女婿條款”,即繼承人所繼承財產屬于個人財產,不屬于夫妻共同財產。有網友認為,可能會影響家庭和睦。你怎么看?
【網友聲音】
無可厚非:老人自己賺的錢,想怎么處理是自己的權利
@左轉右行:本來法律就規(guī)定了女婿和媳婦沒有贍養(yǎng)岳父母和公公婆婆的義務,沒有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而且女婿或媳婦的父母也可以立同樣的遺囑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子女。現(xiàn)在不動產是老人財產的主要部分,老人想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方平:應該遵循老人的意愿,誰對誰錯說不清。如果夫妻感情好,什么事也不是事啦,過好自己的一生就好了。
@怡然淺笑:能理解這做法,畢竟如今的離婚率太高了,女婿和兒媳再好也不是親生的,人總會有些偏心,對于公公婆婆和自家父母,我們也是會偏向自己的父母的。
憂心忡忡:都是一家人,這樣防著容易有矛盾
@大大大大的雯子saranya:這不是很功利地說你不分我錢我就不照顧你,而是情感上你根本不把我當自己人,而且你還覺得我可能會和你孩子離婚,這對于那些已經相處很多年的兒媳女婿來說,得感覺多寒心呀。
@大事不妙了:這么防著別人,也難怪別人不會真心對你。而且都是一家人了,還要防著,容易引起矛盾。
現(xiàn)身說法:老人與女婿兒媳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的
@茜是美麗的梨落:我婆婆對她的房子立遺囑寫的是我和我老公的名字,去年買了兩套房子也寫的是我和我老公的名字,我說不用寫我的名字,因為我覺得我絕對不可能和我老公離婚的,有這個信心,可是婆婆說這是她對我的心意。婆婆老了病了我也絕對會好好照顧她的。愛是相互的,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現(xiàn)在8年了,已經當一家人了。
【媒體聲音】
99%以上老人選擇“防兒媳女婿條款”一經曝出,在網絡上引發(fā)了巨大爭議。一方面,不少自詡賢媳賢婿之輩大呼寒心,直嘆自己多年的真心付出被無視、被辜負;另一方面,一些自視客觀的圍觀群眾,也指責老人刻薄寡恩、疑心太重。而事實上,若非要就此事爭出個是非對錯,或許注定是徒勞的。人倫與法律,情感與理智,種種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簡直就是剪不斷理還亂。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得益于相關遺囑項目的保密性,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攪入無謂的口水風波。
從某種意義上說,處理這種“可能的尷尬”的最好方式,就是擱置和延遲——專業(yè)的遺囑服務機構其價值就在于此,它確保了老人生前不必因為自己的“決定”泄露而陷入被動,也保障了老人在去世后其意志可以得到完整執(zhí)行。盡管99.93%的老年人在遺囑中安排了“防兒媳女婿”條款,然而置之于個體家庭內部,誰也無法確信,自家的老人是否也屬于其中一員。“難得糊涂”,何嘗不是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呢?
其實,過多談論老人在遺囑中所呈現(xiàn)的“私心”本就是沒有意義的,作為一類高度私密化的個人文件、作為一項系統(tǒng)化的法律安排,我們更應該習慣的是遵守和接受,而不是試圖非議和干涉。(據封面新聞)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網友聲音】
無可厚非:老人自己賺的錢,想怎么處理是自己的權利
@左轉右行:本來法律就規(guī)定了女婿和媳婦沒有贍養(yǎng)岳父母和公公婆婆的義務,沒有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而且女婿或媳婦的父母也可以立同樣的遺囑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子女。現(xiàn)在不動產是老人財產的主要部分,老人想把財產留給自己的孩子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
@方平:應該遵循老人的意愿,誰對誰錯說不清。如果夫妻感情好,什么事也不是事啦,過好自己的一生就好了。
@怡然淺笑:能理解這做法,畢竟如今的離婚率太高了,女婿和兒媳再好也不是親生的,人總會有些偏心,對于公公婆婆和自家父母,我們也是會偏向自己的父母的。
憂心忡忡:都是一家人,這樣防著容易有矛盾
@大大大大的雯子saranya:這不是很功利地說你不分我錢我就不照顧你,而是情感上你根本不把我當自己人,而且你還覺得我可能會和你孩子離婚,這對于那些已經相處很多年的兒媳女婿來說,得感覺多寒心呀。
@大事不妙了:這么防著別人,也難怪別人不會真心對你。而且都是一家人了,還要防著,容易引起矛盾。
現(xiàn)身說法:老人與女婿兒媳之間的愛,應該是相互的
@茜是美麗的梨落:我婆婆對她的房子立遺囑寫的是我和我老公的名字,去年買了兩套房子也寫的是我和我老公的名字,我說不用寫我的名字,因為我覺得我絕對不可能和我老公離婚的,有這個信心,可是婆婆說這是她對我的心意。婆婆老了病了我也絕對會好好照顧她的。愛是相互的,從剛開始的不適應到現(xiàn)在8年了,已經當一家人了。
【媒體聲音】
99%以上老人選擇“防兒媳女婿條款”一經曝出,在網絡上引發(fā)了巨大爭議。一方面,不少自詡賢媳賢婿之輩大呼寒心,直嘆自己多年的真心付出被無視、被辜負;另一方面,一些自視客觀的圍觀群眾,也指責老人刻薄寡恩、疑心太重。而事實上,若非要就此事爭出個是非對錯,或許注定是徒勞的。人倫與法律,情感與理智,種種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簡直就是剪不斷理還亂。而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得益于相關遺囑項目的保密性,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大可不必攪入無謂的口水風波。
從某種意義上說,處理這種“可能的尷尬”的最好方式,就是擱置和延遲——專業(yè)的遺囑服務機構其價值就在于此,它確保了老人生前不必因為自己的“決定”泄露而陷入被動,也保障了老人在去世后其意志可以得到完整執(zhí)行。盡管99.93%的老年人在遺囑中安排了“防兒媳女婿”條款,然而置之于個體家庭內部,誰也無法確信,自家的老人是否也屬于其中一員。“難得糊涂”,何嘗不是一種最好的狀態(tài)呢?
其實,過多談論老人在遺囑中所呈現(xiàn)的“私心”本就是沒有意義的,作為一類高度私密化的個人文件、作為一項系統(tǒng)化的法律安排,我們更應該習慣的是遵守和接受,而不是試圖非議和干涉。(據封面新聞)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