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第五屆中原創新發展論壇在黃河科技學院舉行,來自國內的20余位知名專家學者圍繞主題展開研討。
在論壇主旨演講環節,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河南省統計局副局長趙德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翁鳴等專家學者從培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河南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農區工業化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等角度做了主旨發言。

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
河南怎么實現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說,最應該做的就要揚長補短,分別有三個方面:揚三長,補三短。
河南在高質量發展過程當中可以發揮的優勢和長處有很多,但是有三點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第一是河南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第二是河南的人口和市場優勢;第三是河南的歷史與文化優勢。
但,這些優勢看似是河南的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高質量的產業結構、高質量的產業化發展、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與之匹配,這些優勢就不是優勢。
從區位和交通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今天的區位并非是今天才有的,多少年來,河南就在這個地方,而且我們的交通優勢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河南在全國這盤交通棋上,優勢相對還是弱化了,不是強化了,因為今天的交通已經網格化了。網格化的交通格局中扭結將越來越多,也就是樞紐越來越多。過去那種單一樞紐條件下的鄭州的交通優勢今天已經不復存在。
更何況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產業發展,那么我們既有的交通和區位都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老百姓經常講酒肉穿腸過,站在我們南北來往的京港澳高速上,60%以上的車輛是省外的,車上裝的貨物據說70%以上是省外的,不是河南的。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產業發展,即便你有這樣的交通優勢也是為他人做嫁衣,所以這種優勢看似是優勢,如果沒有產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這種優勢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
河南的人口確實已經過億,但這指的是我們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早已成中國第三,過去覺得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市場,今天看來不是這樣的。
第一,人口是可流動的,第二,市場是開放的,我們的勞動力,我們的人口看似是河南的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產業,沒有相應的平臺,那么我們的勞動力可能跑到其它區域去工作。鄭州是凈流入人口的城市,但是河南是凈流出人口的省份,而且在全國排在第六位。我們現在全省大概是1200萬在省外務工,所以這是我們的優勢嗎?
第二,市場是開放的,是一體化的,不要說一個國家、一個省內,全世界的經濟都已經聯系在一起。
我的一個老同學,他研究的是群經濟問題,他跟我講,他說中國經濟如果波動一個百分點,在世界范圍內哪些國家受影響最大呢?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在他的聯動的經濟版圖分析當中,中國經濟波動受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是智利、巴西、南非,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國家、這些地區恰好是為世界工廠提供工業原材料、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所以中國經濟的波動對這些國家影響也很大。所以我們說世界都連在了一起,何況國內的市場更是連在一起的。
以金融為例,即便河南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省本級和市一級的壽險公司、財險公司、養老險公司、健康險公司,我們還是零,但是河南已經有了80多家保險公司,不管是壽險公司,財險公司,還是健康險公司,還是養老險公司,包括農業政策險公司,來自于全國各地,全來了,為什么呢?
河南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勞動力是流動的,市場是開放的,所以我們表面上看河南人多,勞動力多是我們的優勢,但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沒有合適的產業、沒有相應的城鎮化發展,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也是可以成為別人的優勢。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河南人很驕傲的,經常講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在河南,這個翻翻歷史教科書大家都可以看到。

但是今天,時代在變化,文化需要傳承,還需要創新。如果河南人像英國人那樣,時常沉浸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我們河南人也沉浸于北宋以前的輝煌,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什么出路的。何況,我們的文化大多都是口頭傳頌的文化,不僅僅是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我們現在遺存在地面上的文化古跡在河南也寥寥無幾。我們的開封,地面上你能看到的是什么?都被壓在城下,城摞城,你能看到哪一層的城啊?看不到的。
我們自己介紹自己,也是說河南是地下文物第一,我們的地上文物,我們地面上可能成為旅游資源、經濟資源的還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我們再深一步講,這三千年文化的沉淀有可取之處,但是也很有相當一部分是糟粕,甚至成了禁錮河南人民思想的東西。
難道不是這樣嗎?昨天有一個老同志跟我講,你到洛陽和開封,和鄭州相比,是不一樣的。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講,鄭州兩側那兩個城市的皇城根文化的味兒很濃,出去創業的活力不足,相對來講產業就固化了。
這三個優勢確實是我們的優勢,但要把這種優勢變成我們的競爭力,變成我們經濟發展的優勢,我們必須相應的配合發展產業和城鎮化。
河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還要補己之短。不是揚長避短,而是要揚長補短。我們的短處也很明顯,也很多,有三條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未來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對比,主要是城市之間的對比,這兩天網上有一條信息非常流行,中國現在正經歷著南方經濟全面碾壓北方經濟,這次科創板推出來兩批待審企業,整個北方大概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南方的。論經濟活力評出來的前十大城市,北方也只有北京,沒有第二個城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感覺就河南而言,我們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表面看我們十八個市相對發展比較均衡,好像這是好事,但是我們卻沒有拳頭,和周邊的城市相比,這種感覺會尤其明顯。舉例來講,武漢經濟占湖北經濟總量的36.7%,成都占整個四川經濟的37.6%,長沙占整個湖南經濟的33%,西安占整個陜西經濟的30%左右,其人口的相對集中度均在15%以上,通常是在18%、19%、20%,甚至最高的是24%,這是人口的比例。
大家知道,去年鄭州發展給人兩個令人驕傲的重大信號,分別是人口突破千萬,經濟突破萬億,但是你算一算河南是五萬億,鄭州是一萬億,有什么可驕傲的?百分之幾啊?河南戶籍人口是一個億,鄭州的人口還是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還更低一些,因為鄭州是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大概每年三十萬左右,我們只有一千萬,一千萬是一個億的百分之幾啊?和周邊城市相比,我們低于合肥、南昌,大概僅高于濟南,但是不要忘記山東還有另外一個大城市青島,而且山東排在第一的是青島,不是濟南。
可見河南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不僅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帶動力不足,而且我們每一個省轄市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均不足,還尤其表現在省界接壤的這幾個城市:南陽、三門峽、濟源、安陽、濮陽、周口、商丘、信陽這幾個沿邊的城市。
第二是河南科技創新驅動力不足,這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有四個缺乏:缺乏科研機構,缺乏科研平臺,缺乏科技專業人才,缺乏科研經費。
第三是產融結合不足,我們產業是產業,金融是金融,二者結合比較薄弱,沒有形成合動力,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建議的角度上來講,解決河南河南高質量發展問題,有兩個經濟學上的概念需要加深理解認識并應用。第一個是規模經濟,我們中心城市、拳頭城市沒有,我們的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河南迄今為止79家上市企業,三分之二是在深交所,為什么?因為上交所門檻高,要求規模大,所以我們深交所的多,這是一個規模的問題,企業的規模、行業的規模、區域的規模,我們沒有享受到規模效益。第二個是結構問題,河南的結構重化問題非常突出,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五屆中原創新發展論壇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黃河科技學院、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主辦,由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河南省高校創新創業協會、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黃河科技學院商學院、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院承辦。論壇主題為: “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全面審視河南經濟發展的時與勢。”
論壇以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導思想,以實現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圍繞培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農區工業化發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航空樞紐高地,河南省發展戰略體系,河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等議題展開,為實現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新時代河南更加出彩建言獻策。

論壇開幕式上,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新年、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尹書博發表講話,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
論壇重點發言環節,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副理事長、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太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錕,河南省糧食儲備局副局長劉云,鄭州航院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王永剛,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戰國,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等專家學者圍繞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搶占航空樞紐高地、河南省發展戰略體系、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等方面發表真知灼見。 圓桌論壇環節,河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廖富洲、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完世偉、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副教授豆曉利和高昕等學者發表重要觀點。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俊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網

在論壇主旨演講環節,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河南省統計局副局長趙德友,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翁鳴等專家學者從培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河南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農區工業化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等角度做了主旨發言。

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
(1)
如果沒有產業化城鎮化發展
區位、交通優勢就不是優勢
如果沒有產業化城鎮化發展
區位、交通優勢就不是優勢
河南怎么實現高質量發展?
河南省政協經濟委員會主任孫新雷說,最應該做的就要揚長補短,分別有三個方面:揚三長,補三短。
河南在高質量發展過程當中可以發揮的優勢和長處有很多,但是有三點是大家比較認同的:第一是河南的區位和交通優勢;第二是河南的人口和市場優勢;第三是河南的歷史與文化優勢。
但,這些優勢看似是河南的優勢,如果沒有相應的高質量的產業結構、高質量的產業化發展、高質量的城鎮化發展與之匹配,這些優勢就不是優勢。
從區位和交通的角度上來看,我們今天的區位并非是今天才有的,多少年來,河南就在這個地方,而且我們的交通優勢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今天河南在全國這盤交通棋上,優勢相對還是弱化了,不是強化了,因為今天的交通已經網格化了。網格化的交通格局中扭結將越來越多,也就是樞紐越來越多。過去那種單一樞紐條件下的鄭州的交通優勢今天已經不復存在。
更何況在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產業發展,那么我們既有的交通和區位都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老百姓經常講酒肉穿腸過,站在我們南北來往的京港澳高速上,60%以上的車輛是省外的,車上裝的貨物據說70%以上是省外的,不是河南的。如果我們沒有相應的產業發展,即便你有這樣的交通優勢也是為他人做嫁衣,所以這種優勢看似是優勢,如果沒有產業化的發展和城鎮化的發展,這種優勢很可能是為他人做嫁衣。
(2)
如果沒有相應產業
人口、市場優勢也不是優勢
如果沒有相應產業
人口、市場優勢也不是優勢
河南的人口確實已經過億,但這指的是我們的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早已成中國第三,過去覺得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市場,今天看來不是這樣的。
第一,人口是可流動的,第二,市場是開放的,我們的勞動力,我們的人口看似是河南的優勢,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產業,沒有相應的平臺,那么我們的勞動力可能跑到其它區域去工作。鄭州是凈流入人口的城市,但是河南是凈流出人口的省份,而且在全國排在第六位。我們現在全省大概是1200萬在省外務工,所以這是我們的優勢嗎?
第二,市場是開放的,是一體化的,不要說一個國家、一個省內,全世界的經濟都已經聯系在一起。
我的一個老同學,他研究的是群經濟問題,他跟我講,他說中國經濟如果波動一個百分點,在世界范圍內哪些國家受影響最大呢?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在他的聯動的經濟版圖分析當中,中國經濟波動受影響最大的是澳大利亞、是智利、巴西、南非,為什么呢?因為這些國家、這些地區恰好是為世界工廠提供工業原材料、資源的國家和地區,所以中國經濟的波動對這些國家影響也很大。所以我們說世界都連在了一起,何況國內的市場更是連在一起的。
以金融為例,即便河南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省本級和市一級的壽險公司、財險公司、養老險公司、健康險公司,我們還是零,但是河南已經有了80多家保險公司,不管是壽險公司,財險公司,還是健康險公司,還是養老險公司,包括農業政策險公司,來自于全國各地,全來了,為什么呢?
河南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勞動力是流動的,市場是開放的,所以我們表面上看河南人多,勞動力多是我們的優勢,但其實不然,如果我們沒有合適的產業、沒有相應的城鎮化發展,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和市場優勢也是可以成為別人的優勢。
(3)
如果沒有產業沒有創新
歷史和文化優勢也不是優勢
如果沒有產業沒有創新
歷史和文化優勢也不是優勢
河南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是實實在在的。我們河南人很驕傲的,經常講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三千年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在河南,這個翻翻歷史教科書大家都可以看到。

但是今天,時代在變化,文化需要傳承,還需要創新。如果河南人像英國人那樣,時常沉浸于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我們河南人也沉浸于北宋以前的輝煌,我個人認為是沒有什么出路的。何況,我們的文化大多都是口頭傳頌的文化,不僅僅是夏商周時期的文化,我們現在遺存在地面上的文化古跡在河南也寥寥無幾。我們的開封,地面上你能看到的是什么?都被壓在城下,城摞城,你能看到哪一層的城啊?看不到的。
我們自己介紹自己,也是說河南是地下文物第一,我們的地上文物,我們地面上可能成為旅游資源、經濟資源的還是非常有限的。
如果我們再深一步講,這三千年文化的沉淀有可取之處,但是也很有相當一部分是糟粕,甚至成了禁錮河南人民思想的東西。
難道不是這樣嗎?昨天有一個老同志跟我講,你到洛陽和開封,和鄭州相比,是不一樣的。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講,鄭州兩側那兩個城市的皇城根文化的味兒很濃,出去創業的活力不足,相對來講產業就固化了。
這三個優勢確實是我們的優勢,但要把這種優勢變成我們的競爭力,變成我們經濟發展的優勢,我們必須相應的配合發展產業和城鎮化。
(4)
河南須補三短:中心城市帶動力不足
科創驅動力不足、產融結合不足
河南須補三短:中心城市帶動力不足
科創驅動力不足、產融結合不足
河南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還要補己之短。不是揚長避短,而是要揚長補短。我們的短處也很明顯,也很多,有三條是最重要的。
第一是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未來區域經濟之間的競爭主要是城市之間的競爭,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間的競爭,這是毫無疑問的。現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對比,主要是城市之間的對比,這兩天網上有一條信息非常流行,中國現在正經歷著南方經濟全面碾壓北方經濟,這次科創板推出來兩批待審企業,整個北方大概占了十分之一,十分之九都是南方的。論經濟活力評出來的前十大城市,北方也只有北京,沒有第二個城市,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感覺就河南而言,我們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表面看我們十八個市相對發展比較均衡,好像這是好事,但是我們卻沒有拳頭,和周邊的城市相比,這種感覺會尤其明顯。舉例來講,武漢經濟占湖北經濟總量的36.7%,成都占整個四川經濟的37.6%,長沙占整個湖南經濟的33%,西安占整個陜西經濟的30%左右,其人口的相對集中度均在15%以上,通常是在18%、19%、20%,甚至最高的是24%,這是人口的比例。
大家知道,去年鄭州發展給人兩個令人驕傲的重大信號,分別是人口突破千萬,經濟突破萬億,但是你算一算河南是五萬億,鄭州是一萬億,有什么可驕傲的?百分之幾啊?河南戶籍人口是一個億,鄭州的人口還是按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還更低一些,因為鄭州是人口凈流入的城市,大概每年三十萬左右,我們只有一千萬,一千萬是一個億的百分之幾啊?和周邊城市相比,我們低于合肥、南昌,大概僅高于濟南,但是不要忘記山東還有另外一個大城市青島,而且山東排在第一的是青島,不是濟南。
可見河南中心城市的帶動力不足,不僅作為省會城市的鄭州帶動力不足,而且我們每一個省轄市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力均不足,還尤其表現在省界接壤的這幾個城市:南陽、三門峽、濟源、安陽、濮陽、周口、商丘、信陽這幾個沿邊的城市。
第二是河南科技創新驅動力不足,這是我們的短板。我們有四個缺乏:缺乏科研機構,缺乏科研平臺,缺乏科技專業人才,缺乏科研經費。
第三是產融結合不足,我們產業是產業,金融是金融,二者結合比較薄弱,沒有形成合動力,甚至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建議的角度上來講,解決河南河南高質量發展問題,有兩個經濟學上的概念需要加深理解認識并應用。第一個是規模經濟,我們中心城市、拳頭城市沒有,我們的企業又何嘗不是如此?河南迄今為止79家上市企業,三分之二是在深交所,為什么?因為上交所門檻高,要求規模大,所以我們深交所的多,這是一個規模的問題,企業的規模、行業的規模、區域的規模,我們沒有享受到規模效益。第二個是結構問題,河南的結構重化問題非常突出,解決這個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5)
論壇連五屆:審視河南經濟發展的時與勢
論壇連五屆:審視河南經濟發展的時與勢
第五屆中原創新發展論壇由河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黃河科技學院、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主辦,由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河南省高校創新創業協會、河南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黃河科技學院商學院、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院承辦。論壇主題為: “認真學習深入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全面審視河南經濟發展的時與勢。”
論壇以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為指導思想,以實現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圍繞培植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實現高質量發展怎么看、怎么干,河南農區工業化發展,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航空樞紐高地,河南省發展戰略體系,河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等議題展開,為實現河南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新時代河南更加出彩建言獻策。

論壇開幕式上,省社科聯副主席李新年、黃河科技學院董事長胡大白分別代表主辦單位致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尹書博發表講話,對論壇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
論壇重點發言環節,河南省高校智庫聯盟副理事長、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太行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錕,河南省糧食儲備局副局長劉云,鄭州航院現代物流研究所所長王永剛,河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戰國,河南省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西三等專家學者圍繞城鄉融合、高質量發展、搶占航空樞紐高地、河南省發展戰略體系、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等方面發表真知灼見。 圓桌論壇環節,河南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廖富洲、河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完世偉、河南省社科院城市與環境研究所所長王建國、中國(河南)創新發展研究院副教授豆曉利和高昕等學者發表重要觀點。
作者: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王俊偉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