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講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千百年過去,如今喝茶的人越來越多。更準確地說,是愿意學著品茶的人越來越多,茶越來越多地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但,會選茶,能品茶,識茶香,懂茶道的人,并不太多。
為了讓愛茶之人了解茶文化,在茶香中體味和感知慢生活,河南迎春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書蘭萌發了創辦茶學院的念頭。
4月29日,她的愿望成為現實,迎春茶學院在鄭州匯美茶城揭牌成立。
迎春茶業始創于90年代。
但,于書蘭從80年代、還在她十多歲的時候,就已開始接觸茶葉,成了河南茶行業里的一員。那時候,鄭州連一個茶葉市場都還沒有。
至今,于書蘭已經與茶打了30年交道。
可能很多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已經喝過于書蘭的茶。她現在是中糧中茶普洱、中茶蝴蝶白茶、怡清源安化黑茶的河南經銷商,也有屬于自己的信陽毛尖品牌——迎春。
用參加迎春茶學院揭牌儀式的中糧中茶代表的話說,于書蘭為中茶普洱在河南市場的推廣和發展做出了“非常非常重要”的貢獻。
可以說,于書蘭已經被視為河南茶界一位“元老級”人物。
“我就是想讓喝茶的人更健康、愛茶的人更幸福,讓大家更為專業地喝茶、品茶。所以,想傳播更多的茶文化,總要有人去行動,而我就想做這個踐行者。”對于此次創辦茶學院,于書蘭表達了她這樣的初心。
雖說“茶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幾乎家家都有茶葉,但于大眾來說,只能算喝茶,也就是像“牛飲水”,真正愛茶之人,那是“品”茶。
為什么大家一致的感覺是,更多人開始喜歡茶了?
迎春茶學院特聘插花老師鄭銀玲覺得,這是因為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大家就需要精神生活的提升,現在人們喝茶就是在提升精神生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世事變遷,為茶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也提出新的要求,迎春茶業站在風口,愿借時代的東風,引領茶界趨勢。
一年前,迎春茶學院就已開始試運行,直到4月29日這天,迎春茶學院在鄭州匯美茶城正式成立。
目前,迎春茶學院已經開設茶藝、茶經營、插花、書法、古琴、繪畫等課程,招收了40名學員,每周二、周四、周六固定開課。“我們的課既面向茶經營者,也面向茶行業以外的大眾,只要喜歡,都可以報名來學,還都是免費的,不收學費。我就是為大家搭個平臺,茶學院可以教大家如何品茶,也可以教大家如何經營茶,還可以為大家引薦參加一些活動。”
實際上,是執著和熱愛,為茶人搭建了一個舞臺,一個平臺!
當天,中國書畫家協會會員張富有(書畫)、中國傳統插花協會副秘書長鄭銀玲(傳統插花)、河南省茶葉商會培訓師李靜(茶道)、古琴藝術家陳山林(古琴)、茶文化講師楊茗和20多位茶藝師受聘成為迎春茶學院講師。
清代大才子在品飲武夷茶時說:“品茶應含咀華且徐徐咀嚼而體貼之。”
我們在迎春茶學院揭牌儀式的現場看到,“崔鶯鶯”和“張生”還為在場愛茶之人演繹了一曲品茗之趣。
插花藝術傳遞的是一種感情和情趣,一片并不起眼的綠葉、一朵小花,甚至路邊的野花野草、常見的水果、蔬菜,都能插出一件令人賞心悅目的優秀作品。
插花老師鄭銀玲拿來數十件作品,從一枝花、一片襯葉講述插花的魅力。
宋代《琴史》中說:“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
迎春茶學院授牌儀式現場,琴音繞梁,低緩悠遠,縹緲入無……特聘古琴老師陳山林的一曲琴樂,雪躁靜心。
與茶結緣、以茶會友,愜意的慢生活里,收獲財智人生。
作者:河南商報 王俊偉 張路
編輯:河南商報 王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