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新密市供電公司電工袁建忠,奮戰電網一線28年,業務能力杠杠滴。
初見袁師傅,發型很惹眼,用兩字來形容:“社會”。不太平易近人的長相加上一頭很“社會”的發型,讓人無法把他與“公益達人”“洗腳電工”“共產黨員”這些標簽想到一塊兒。當我們走近他,才發現這位共產黨員的可愛可敬之處。
“建忠啊,你娘去世了,你也傷心,好久沒來了。”近日,袁師傅路過新密市為民醫院,忍不住來看望看望“老朋友”。這位“老朋友”不是別人,是他母親生前的住院室友竇喜梅。
袁師傅話不多,拿起洗腳盆就去打水,端來一盆溫水為82歲的竇老太洗腳。這是他們見面的常規動作,就像打個招呼那么熟練。
只見袁師傅扶老太太坐好,熟練地幫她脫掉襪子,雙手把老太太腳放入盆中,一邊給竇老太洗腳按摩,一邊叮囑她:“晚上睡覺的時候,腳面伸直多活動幾下。”

袁師傅名叫袁建忠,今年51歲,是國網新密市供電公司城西供電所第三營銷黨支部的一名電工。
袁師傅在新密當地頗有名氣,尤其是公益圈兒的人都知道,有個“電工大叔”愛做公益,去敬老院帶頭給老人們洗腳、理發。
其實,了解袁師傅的人都知道,這位“孝子”洗的不是腳,是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袁師傅小時候是從苦日子過來的,15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拉扯他弟兄三個長大,很不容易。艱難困苦的生活印記烙在內心,每天早上一睜眼想的都是“娘”,娘不在身邊,袁師傅心里不踏實。
2015年,袁師傅把80歲的老母親,從農村接到了城里的養老醫院,那時,積勞成疾的老母親已經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雖然醫院護理得也不錯,但是母親愛干凈,我每天不去看看老娘,不給她鋪鋪床、洗洗頭、泡泡腳,心里過意不去。”

就這樣,每天做完工作,趁休息時間,他就泡在醫院里。時間長了,袁師傅不僅給自己的母親洗腳、理發,還幫助母親的室友和整個醫院的老人,他還加入了各種義工團隊,同時自己也成立了義工隊,洗腳、剪指甲、理發是他樸實的公益底色……“洗腳電工”這個稱呼不脛而走。大家都這樣評價他:見過孝順的,沒見過這么孝順的。
不幸的是,去年,含辛茹苦一輩子的母親去世了,袁師傅送走母親,好長時間緩不過勁兒。不過,最近他又回去了,他想把對母親的思念傾注在對老人的照顧上,他的“義工人生”再次拉開帷幕。

這是袁師傅與妻子劉俊偉在家里的尋常對話。只見,袁師傅與妻子劉俊偉抬著梯子往文峰路一處變壓器處趕。到了地方,妻子劉俊偉麻利地將梯子搭好,用腳踩著梯子底部,袁建忠登上變壓器臺架仔細查看了一番,判斷說:“情況還好,沒啥問題!”

剛從梯子上下來,袁師傅便接到了用戶徐建臣的電話:“家里燈泡壞了,袁師傅能不能過來看看?”“好,知道了,別急,我馬上動身!”
熟悉袁師傅的人,經常見他作業現場有妻子陪伴在側。原來,袁師傅年紀大了,身體開始頻繁“報警”。2011年,他不得已做了“頸椎手術”,醫生囑咐他臥床休息半年。他一聽,急壞了,“我的轄區用戶們怎么辦?”
躺在床上不能動,大小便都得妻子伺候。經常聯系的居民用戶、幫扶困難戶,每天在QQ群里呼叫不停,袁師傅干著急。
每天看著丈夫這么痛苦,曾經在電力相關公司工作過的妻子劉俊偉冒出一句話:“要不我替你服務去?”

雖然不能讓老婆當自己的“替身”,可他臥床期間,妻子劉俊偉確實化身“義工”,代他做了很多幫扶工作。
袁師傅身體康復后,妻子劉俊偉不放心他,有空就跟著出門,陪著他搭把手。就這樣,他們搭班組成了“夫妻檔”C位出道。
故事 3
電工袁師傅的“多重身份”
“好人”“活雷鋒”“大孝子”……袁建忠這些標簽的背后有一個重要身份——電工、共產黨員。這才是他發起公益、踐行公益的力量源泉。
袁師傅年輕時當過兵,退伍后就到新密市供電公司上班,28年來,他始終活躍在電網一線,從抄表員到收費工,從線損維護到運維安全,他現在肩負著30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用電安全。
袁建忠在國網新密市供電公司有個“數據庫”,里面介紹,他上班28年來一直兢兢業業,日平均行程18000多步,穿壞75雙絕緣鞋,用壞手套1800多雙,工裝穿爛近80套,僅梯子都更換了12個,發送的服務信息多達幾十萬條。

業務量之所以這么大,源于他在當地有著“電工”“義工”“義工團團長”“心理師”等多重身份。

“義工”袁建忠長期幫扶的人中,有位年輕人叫張偉超,大家都叫他“小五”。
小五在30歲出頭那年,老家蓋房子,不幸出事故高位截癱,和妻子離婚了,留下一個妞。
2013年,小五無意中在醫院結識了“義工”袁師傅,請他幫忙尋一名理發師。袁建忠意識到,長期住院患者普遍面臨的難題是:理發難。不少理發師聽說到醫院理發,都一口回絕。不得已,袁師傅自掏腰包買了一套理發工具,零起步開始學理發。

與張偉超接觸中,細心的袁師傅留意到,小五精神狀態不好,生活信心不足,年紀輕輕臥床不起,沒有經濟來源,別說長時間在療養院住下去,就是養娃都困難。
袁師傅想幫助小五,為此他沒少找小五談心。

小五家住新密市大隗鎮,距離袁師傅家30多公里,那段時間,為了給小五鼓勁兒,袁師傅一個月跑了五六趟。
有袁師傅這個“心理師”的開導,小五慢慢走出人生陰影,他開始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網絡賺錢,如為一些淘寶店做客服,與病友一起托管微信公眾號等,他還聯合國內的病友群,把病友們的故事寫出來,傳播出去。
幾年下來,小五的狀態越來越好,女兒如今15歲了,馬上要上高中,他也期待著多賺點錢能住進醫院,不拖累父母。

看到小五狀態很好,袁師傅也很高興,他說自己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了人生動力和精神財富。“你看他們生活這么不便,還那么樂觀,我們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幸福。”這句話是袁建忠堅持做公益的動力,也是他履行一個電網人社會責任的行動初衷。
作者: 郭佳慧 通訊員 朱韶瑞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初見袁師傅,發型很惹眼,用兩字來形容:“社會”。不太平易近人的長相加上一頭很“社會”的發型,讓人無法把他與“公益達人”“洗腳電工”“共產黨員”這些標簽想到一塊兒。當我們走近他,才發現這位共產黨員的可愛可敬之處。
故事 1
“電工大叔”做公益,從給老人洗腳做起
“電工大叔”做公益,從給老人洗腳做起
“建忠啊,你娘去世了,你也傷心,好久沒來了。”近日,袁師傅路過新密市為民醫院,忍不住來看望看望“老朋友”。這位“老朋友”不是別人,是他母親生前的住院室友竇喜梅。
袁師傅話不多,拿起洗腳盆就去打水,端來一盆溫水為82歲的竇老太洗腳。這是他們見面的常規動作,就像打個招呼那么熟練。
只見袁師傅扶老太太坐好,熟練地幫她脫掉襪子,雙手把老太太腳放入盆中,一邊給竇老太洗腳按摩,一邊叮囑她:“晚上睡覺的時候,腳面伸直多活動幾下。”

袁師傅名叫袁建忠,今年51歲,是國網新密市供電公司城西供電所第三營銷黨支部的一名電工。
袁師傅在新密當地頗有名氣,尤其是公益圈兒的人都知道,有個“電工大叔”愛做公益,去敬老院帶頭給老人們洗腳、理發。
其實,了解袁師傅的人都知道,這位“孝子”洗的不是腳,是對母親深深的思念。
袁師傅小時候是從苦日子過來的,15歲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拉扯他弟兄三個長大,很不容易。艱難困苦的生活印記烙在內心,每天早上一睜眼想的都是“娘”,娘不在身邊,袁師傅心里不踏實。
2015年,袁師傅把80歲的老母親,從農村接到了城里的養老醫院,那時,積勞成疾的老母親已經腿腳不便、生活不能自理。“雖然醫院護理得也不錯,但是母親愛干凈,我每天不去看看老娘,不給她鋪鋪床、洗洗頭、泡泡腳,心里過意不去。”

就這樣,每天做完工作,趁休息時間,他就泡在醫院里。時間長了,袁師傅不僅給自己的母親洗腳、理發,還幫助母親的室友和整個醫院的老人,他還加入了各種義工團隊,同時自己也成立了義工隊,洗腳、剪指甲、理發是他樸實的公益底色……“洗腳電工”這個稱呼不脛而走。大家都這樣評價他:見過孝順的,沒見過這么孝順的。
不幸的是,去年,含辛茹苦一輩子的母親去世了,袁師傅送走母親,好長時間緩不過勁兒。不過,最近他又回去了,他想把對母親的思念傾注在對老人的照顧上,他的“義工人生”再次拉開帷幕。
故事 2
帶著家屬去工作?袁師傅弄啥嘞
帶著家屬去工作?袁師傅弄啥嘞

這是袁師傅與妻子劉俊偉在家里的尋常對話。只見,袁師傅與妻子劉俊偉抬著梯子往文峰路一處變壓器處趕。到了地方,妻子劉俊偉麻利地將梯子搭好,用腳踩著梯子底部,袁建忠登上變壓器臺架仔細查看了一番,判斷說:“情況還好,沒啥問題!”

剛從梯子上下來,袁師傅便接到了用戶徐建臣的電話:“家里燈泡壞了,袁師傅能不能過來看看?”“好,知道了,別急,我馬上動身!”
熟悉袁師傅的人,經常見他作業現場有妻子陪伴在側。原來,袁師傅年紀大了,身體開始頻繁“報警”。2011年,他不得已做了“頸椎手術”,醫生囑咐他臥床休息半年。他一聽,急壞了,“我的轄區用戶們怎么辦?”
躺在床上不能動,大小便都得妻子伺候。經常聯系的居民用戶、幫扶困難戶,每天在QQ群里呼叫不停,袁師傅干著急。
每天看著丈夫這么痛苦,曾經在電力相關公司工作過的妻子劉俊偉冒出一句話:“要不我替你服務去?”

雖然不能讓老婆當自己的“替身”,可他臥床期間,妻子劉俊偉確實化身“義工”,代他做了很多幫扶工作。
袁師傅身體康復后,妻子劉俊偉不放心他,有空就跟著出門,陪著他搭把手。就這樣,他們搭班組成了“夫妻檔”C位出道。
故事 3
電工袁師傅的“多重身份”
“好人”“活雷鋒”“大孝子”……袁建忠這些標簽的背后有一個重要身份——電工、共產黨員。這才是他發起公益、踐行公益的力量源泉。
袁師傅年輕時當過兵,退伍后就到新密市供電公司上班,28年來,他始終活躍在電網一線,從抄表員到收費工,從線損維護到運維安全,他現在肩負著3000多戶居民的日常用電安全。
袁建忠在國網新密市供電公司有個“數據庫”,里面介紹,他上班28年來一直兢兢業業,日平均行程18000多步,穿壞75雙絕緣鞋,用壞手套1800多雙,工裝穿爛近80套,僅梯子都更換了12個,發送的服務信息多達幾十萬條。

業務量之所以這么大,源于他在當地有著“電工”“義工”“義工團團長”“心理師”等多重身份。

“義工”袁建忠長期幫扶的人中,有位年輕人叫張偉超,大家都叫他“小五”。
小五在30歲出頭那年,老家蓋房子,不幸出事故高位截癱,和妻子離婚了,留下一個妞。
2013年,小五無意中在醫院結識了“義工”袁師傅,請他幫忙尋一名理發師。袁建忠意識到,長期住院患者普遍面臨的難題是:理發難。不少理發師聽說到醫院理發,都一口回絕。不得已,袁師傅自掏腰包買了一套理發工具,零起步開始學理發。

與張偉超接觸中,細心的袁師傅留意到,小五精神狀態不好,生活信心不足,年紀輕輕臥床不起,沒有經濟來源,別說長時間在療養院住下去,就是養娃都困難。
袁師傅想幫助小五,為此他沒少找小五談心。

小五家住新密市大隗鎮,距離袁師傅家30多公里,那段時間,為了給小五鼓勁兒,袁師傅一個月跑了五六趟。
有袁師傅這個“心理師”的開導,小五慢慢走出人生陰影,他開始利用自己的優勢,通過網絡賺錢,如為一些淘寶店做客服,與病友一起托管微信公眾號等,他還聯合國內的病友群,把病友們的故事寫出來,傳播出去。
幾年下來,小五的狀態越來越好,女兒如今15歲了,馬上要上高中,他也期待著多賺點錢能住進醫院,不拖累父母。

看到小五狀態很好,袁師傅也很高興,他說自己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收獲了人生動力和精神財富。“你看他們生活這么不便,還那么樂觀,我們還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眼前的幸福。”這句話是袁建忠堅持做公益的動力,也是他履行一個電網人社會責任的行動初衷。

(2019年6月25日河南商報A07版電子版)
作者: 郭佳慧 通訊員 朱韶瑞文/圖
編輯:河南商報 張路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