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背景:
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首次在澠池縣仰韶村發現仰韶文化遺址。近100年來,為了尋找中華文明之源,我國于2002年起正式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探索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而仰韶文化遺址的發掘,為這一工程提供了起點和坐標。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遺址是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遺址,存在于公元前4000年至2780年之間,這是仰韶文化最繁盛的時代。廟底溝文化第一次確立了“史前中國”的地理范圍。學術界將廟底溝遺址視為“史前中國”的代名詞,更成為開啟“史前中國”的密碼,為研究“炎黃子孫”和“中華民族”的由來提供了可能。
仰韶“廟底溝類型”遺址中出土的眾多的彩陶圖案中,最豐富、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變體花瓣紋,廟底溝文化以其絢麗多姿的彩陶花紋為旗幟,開啟了華夏民族浩蕩洪流的先河,掀起了中國史前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潮。
仰韶美器:
彩陶花瓣紋盆:1956年出土,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代表作品,高12厘米,口徑20.3厘米。彩陶花瓣紋盆,泥質紅陶,器表磨光。缽體盆形,斂口,沿外折,鼓腹,腹下縮成高足,平底,為廟底溝類型的典型器例。繪黑彩,紋飾以圓點和弧邊三角相連綴,形成花瓣式彩繪的二方連續紋帶,紋理優美,線條簡潔流暢,裝飾效果強烈。花瓣紋二方連續的組織結構,是節拍的具象化,更使之有較強的音樂效果,反映了原始的恬淡、閑靜的心態,寄托了古代先民們對生活的美好愿望。
花瓣紋是仰韶文化彩陶的主要紋飾,以黑色為主,兼用紅色,形似綻開的花朵。花瓣紋有兩類:一類是由彩繪實體紋組成,花瓣如半月形或橄欖形,由中心向周圍展開;另一類是由多個弧邊三角紋相接而成,空白處形成花瓣圖案。
專家點評:
著名考古學家,鄭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慶柱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為什么叫中華?“華”同“花”,花的崇拜與花的圖騰源遠而流長,華夏民族的祖先,就是一個以花為圖騰的古老民族。華山被世人尊為華夏根脈,而仰韶文化的分布就是以華山為中心,主要分布地區在豫西、晉南、陜東一帶,中華文化就來自仰韶,仰韶文化是形成華族核心的人類遺存。
三門峽廟底溝文化屬于仰韶文化的晚期,也是仰韶文化的登峰造極時代,影響面是最廣的,出了很多彩陶器。彩陶花瓣紋盆以花瓣紋為主,“中”代表區位,即中心、中原。“花”即華,信仰和崇拜花的這批人當時就在中原這一帶,這也就是中華的來源。
5000年不斷的中華文明的源頭在哪,根在哪?魂在哪?仰韶文化,就是根,就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