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小兒普外科病區,患兒悅悅(化名)的媽媽一直處于深深的自責中,幾乎都快抑郁了,每次醫生與她溝通病情,她總是哭個不停,反復訴說是她耽誤了悅悅的病情。
原來,悅悅是個1歲的女嬰,20天前在玩學步車時,尿布上出現血跡,家長帶她就近去診所就診后沒再做進一步檢查。然而,再次玩學步車時,悅悅的尿布上又出現了血跡,家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快帶著她來到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就診。醫生初步查看后,非常重視悅悅的病情,建議入院后做進一步檢查,同時組織了由婦科、小兒外科、超聲、影像、檢驗、血液腫瘤等科室專家參加的多學科會診。檢查中發現,悅悅有貧血癥狀,雙乳、外陰及尿道口均無明顯異常。但彩超檢查發現陰道有一2x3cm的腫塊。進一步查了血AFP等腫瘤標志物,結果顯示AFP>3000ng/ml,明顯升高。醫生初步診斷為陰道腫瘤。

經過積極的準備,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陳琦為悅悅進行了手術。術中看到腫塊的基底位于陰道右后壁,完整切除了腫塊。病理檢查結果為陰道卵黃囊瘤。

陳琦主任介紹,卵黃囊瘤是好發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睪丸、卵巢和骶尾部及縱膈,陰道發生極罕見。陰道卵黃囊瘤是一種較為罕見而且惡性程度很高的生殖細胞腫瘤,因其惡性度高,如不治療,可能在診斷后2—4個月內死亡。因此,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療效的關鍵。
目前,悅悅正在進行化療。
無獨有偶,同樣不幸的還有2歲的女孩圓圓(化名)。4個月前玩耍時圓圓出現外陰血跡,輾轉多家醫院都說沒多大事,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就診后,經多學科會診,手術后病理確診為陰道壁葡萄狀橫紋肌肉瘤。現正在進行第二個療程的化療。陳琦主任說,葡萄狀橫紋肌肉瘤為兒童期較多見的陰道惡性腫瘤,多發生于陰道與宮頸之間。患兒除陰道口有息肉狀腫物突出外,白帶較多,內褲上可見到血跡甚至有陰道出血,此病惡性度高,發展迅速,預后極差。
此外,陰道腺病與陰道腺癌的患兒臨床上也常自陰道流出血性分泌物。因此嬰幼兒白帶增多或有血性白帶時,應提高警惕。
那么,除了陰道腫瘤,還有哪些原因會導致嬰幼兒陰道出血呢?
新生兒陰道出血。一般發生在寶寶出生后一周左右,通常持續2~3天,出血量很少,而且后半階段表現為血性分泌物,看上去有點像女性的月經。這是因為媽媽體內的雌激素通過胎盤進入寶寶體內,而寶寶出生后體內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寶寶的子宮黏膜失去了雌激素的作用,因而脫落出血,形成“假月經”。此時常伴發有雙側乳房腫大、乳頭有少量乳白色液體排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家長不需要擔心。但是,如果出血量比較多,或者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家長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就診,排除疾病的可能性。
陰道異物。幼兒常常出于好奇心或者為了解除外陰的瘙癢,會將紙團、棉球、小鈴鐺、筆帽或小玩具等插入陰道內;穿開檔褲的孩子,麥子或谷子等異物也可能進入陰道內,異物在陰道內會引起炎癥,常有大量膿性或血性惡臭的液體流出。多數患兒將異物塞入陰道后害怕家長批評,不敢與家長說實話,一般很難發現。這種出血只有取出陰道的異物,陰道出血方能停止。
外傷性出血。小孩比成人好動,自我保護意識差,由創傷引起的外陰陰道出血比較常見。一般為騎小自行車撞傷外陰,或學齡兒童玩耍時不慎碰在桌角上,挫傷外陰,或跑跳時跌跤,坐在硬物上等,都很容易碰傷外陰,可能引起外陰皮膚裂傷,甚至陰道口粘膜、陰道壁裂傷,出血量多少不一。
外陰陰道炎。女孩在嬰幼時期外陰發育不完善,雌激素水平低下,陰道上皮抵抗力低,而陰道又鄰近肛門,易受細菌感染而發生炎癥。病原體可通過患病的母親、保育員或幼兒園兒童的衣服、浴盆、手等傳播,也可由于衛生不良、外陰不潔等引起。癥狀多表現為外陰紅腫、痛癢、流膿性分泌物,有的表現為反復陰道出血。陳琦主任特別提醒:近年來有幼女通過間接傳播發生淋菌外陰陰道炎的情況,應引起家長的警惕。家長如果有這方面的疑問,可帶孩子到醫院檢查。
尿道粘膜脫垂。兒童期尿道粘膜脫垂常與陰道出血相混淆,脫垂的粘膜為紅色,呈顆粒樣圍繞在尿道口四周,有時將陰道口覆蓋。除有少量血性分泌物外,有時可有尿頻,嚴重時有排尿困難、尿失禁或潴留。有些患兒為小陰唇內、處女膜邊緣及尿道口的小息肉,也可引起少量陰道出血。
女嬰性早熟。這是來自宮腔的出血,其特點是伴有第二性征發育。90%為體質性性早熟。也有因誤服避孕藥,或含雌激素的食品引起的假性性早熟亦可引起陰道出血,這種出血類似成人的月經,待體內激素排泄后,出血即止。
因此,可引起幼女外陰或陰道出血的原因有很多。陳琦主任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的內褲上有血,首先自己找一下原因,并及時帶孩子到小兒外科就診以給醫生提供診斷線索,協助醫生將患兒的出血原因查清楚,以便于患兒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華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