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58歲的王先生出現雙膝關節疼痛,一開始并未放在心上,但是情況越來越糟糕,疼痛感持續加重,只有休息時,疼痛才能有所緩解。更令人擔心的是,王先生兩條腿的活動也越發不靈活,右腿情況最為嚴重。
今年6月18日,王先生的雙膝疼痛感再次加重,已經達到了無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他趕緊來到省醫骨科二病區,找到劉濤主任,訴說自己的痛苦。“我的右膝關節像‘生銹’了一樣,上下臺階困難、關節腫脹疼痛,吃藥都不管用了……”
經過檢查,王先生被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右腿的膝關節磨損最為嚴重,軟骨下骨已經暴露。劉濤主任說,軟骨下骨內有神經分布,當產生磨損時候,就會產生疼痛。因為膝關節軟骨就像擋箭牌一樣為骨頭抵擋傷害,所以膝關節軟骨其實每天都在被磨損,而膝關節軟骨主要依靠關節液的營養,這使得它一旦受損害后很難自我修復。
考慮到王先生還年輕,關節損傷程度也并未達到置換關節的指征,并且,王先生的腿有一定程度的脛骨內翻,所以以調整關節力線并保留膝關節為目的的“脛骨高位截骨術”手術是一個理想的選擇。這種手術能夠最大程度的保留關節的運動功能和舒適性,延長自身關節使用壽命。
但是,這種手術的終極目標是調整力線,截骨長度、角度都對手術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然而外科手術的局限性,使得此手術缺乏精準控制力線的手段。
精準施術,在患者日后的生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劉濤主任團隊反復研究手術方案,決定采用國際先進的新一代天璣手術機器人進行精準規劃和導航,確保截骨平面、角度、深度誤差均在毫米級,以求達手術患者的身體力線矯正到最佳程度。
手術如期舉行。在機器人“透視眼”和“穩定手”的精準操作下,分秒之間,關鍵步驟截骨和置入的位置便已確定,速度之快、準確度之高堪稱教科書式操作。
隨后,經驗豐富里劉濤主任團隊便遵循著規劃路徑,迅速為患者進行手術。術中還采用了國際先進的TomoFix脛骨高位截骨內固定系統,可以承受150公斤的重量,術后第二天即可下地運動。
不到一個小時,一臺高質量的微創外科手術便已完成,一個全國首例技術就此誕生。
劉濤主任介紹,“天璣機器人導航+保膝脛骨高位截骨”兩項技術的完美結合,在全國尚屬首例。由于手術精準,創傷小,恢復快,通常患者術后第二天就開始患肢的部分負重,4周開始逐漸增加負重,6-8周可以完全負重。
【科學對待膝關節疼痛】
劉濤介紹,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最科學的方法應該是階梯性治療,即根據疾病的嚴重程度、發病時間長短,選擇適合的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
早期時,比如關節在變天、寒冷時不舒服,可以采取保守治療,減少膝關節的負重和過量的高強度活動。
中期出現關節運動疼痛、腫脹時,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包括口服藥物、外用藥物及關節腔內注射藥物等。
晚期出現疼痛加劇,藥物已經無法緩解時,需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很多,保膝治療是首選。
如果患者年齡大,膝關節受損情況嚴重,痛苦感強烈,可以選擇關節置換。
( 崔冰心 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