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胃里,兩條細細的曲線迂回交纏。醫生通過胃鏡仔細一看,不由得嚇了一跳:只見它們會動,是活的!其中一條體內還可以看到紅色的血液線……
這是不久前,河南省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值班醫生房新輝的經歷。
正是他細心謹慎的觀察,“揪出”了藏匿在消化道里的蟲子,還與消化內科梁寶松教授一起,找出了蟲子的來源。以下是他的講述。
胃腸道發現多條會動的長線蟲
這天,輪到我值內鏡班。

我早早來到內鏡中心,整裝齊備后來到操作間,開始有條不紊的內鏡檢查操作。
當天預約胃腸鏡檢查的患者不少,我不敢有絲毫懈怠,用心地做好每一例內鏡檢查。
這時,來了一位73歲的女性,因“上腹部隱痛不適2月”第一次行胃鏡檢查。
看著申請單,我想象著進鏡后可能出現的情況:炎癥?糜爛?潰瘍?甚或腫瘤?
因為患者年齡偏大,所以進鏡時格外小心。
食管正常,順利越過賁門,進入胃腔。
食管正常,胃竇黏膜欠光滑,紅白相間,符合萎縮的內鏡下表現。
但患者內鏡同意書寫明“拒絕活檢”,所以只好靠肉眼再仔細觀察。
突然!
幽門口附近兩條迂曲線型異物映入眼簾。
咦?這是什么東西
把鏡頭進一步貼近再仔細觀察:這東西還會動,是活的!其中一條體內還可以看到紅色的血液線!

天啊!
這不是上大學學習寄生蟲學時見過的鉤蟲嗎?!心里吃了一驚!因為我平時還操作小腸膠囊內鏡的檢查,曾經發現過一例空腸多發鉤蟲病,印象比較深刻。所以這次一看到這兩條蟲體,基本上和上次膠囊內鏡發現的鉤蟲如出一轍。
雖然很吃驚,但我依然心如止水地讓胃鏡越過幽門,進入十二指腸球部,未發現明顯異常。
但我仍不敢放松,繼續小心進鏡至十二指腸降部。剛越過球降交界,又有兩條這樣的線型蟲體映入眼簾!

哎呦,還是不同部位的!
這時,我“仍不死心”,執著地向十二指腸降部遠端繼續前進。
果然,和我預想的一致:十二指腸降部遠端,又發現了多個這樣的線型蟲體!

這時,我才暗自松了一口氣,因為胃鏡長度的緣故,檢查到此已經是極限了。
至于再往前走,即空腸和回腸是否還有類似的寄生蟲,我腦海里打了個深深的問號。
最終在報告上建議:

專科驅蟲治療后復查,必要時膠囊內鏡檢查。
下地干活種菜做好防蟲措施
檢查結束之后,患者和家屬拿著報告單去門診找到了我們消化內科的梁寶松教授。
經梁主任詢問得知,老太太家住鄭州東區,平時閑不住,喜歡下地干活,特別是喜歡種菜。
據老人講,她平日比較講究,做到了飯前便后洗手,為什么還會得鉤蟲病?
梁主任告訴她:
鉤蟲是一種特殊的寄生蟲,主要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腸和空腸。
它們的頭部有個吸盤,可以咬破腸黏膜,一邊吸血,一邊分泌抗凝酶讓血液不能凝固,也就是一邊吸血一邊流血。
這東西可以引起:
上腹部不舒服,嚴重的可以導致消化道出血和貧血,患者可能以為自己是得了胃炎甚至胃癌!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鉤蟲排出來的蟲卵,就算吃下去也不會感染人。
但蟲卵隨大便排出來之后,被當肥料上到地里,在溫濕條件下,孵化出鉤蚴。
幼蟲藏身在蔬菜或者草葉子上的露水里,在碰到人的時候,鉤蚴可以躍起,鉆進人們的手足指甲縫或者皮膚,然后再在十二指腸寄生。
下地的時候遇到手足癢癢,那可能就是蚴蟲進去了。
梁寶松主任細心地提醒
“除了需要服用腸蟲清治療,你以后可要小心了。施在地里的肥,一定要經過無害化處理。下地時,還需要保護好自己暴露的皮膚,才能杜絕鉤蟲感染。”

再次回顧這例胃鏡檢查,幽門口附近、十二指腸降部及十二指腸降部遠端多部位的寄生蟲感染。
那么細小的寄生蟲,如果在胃鏡檢查的過程中“走馬觀花”地“涮一下鏡子”,而沒有真正用心觀察,是否會漏診或遺漏部位,真的不得而知!(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