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主創新
自主創新主要針對規模以上企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方面的指示,堅定不移的走原始創新的道路,在國際上、在同行業力爭技術領先,依靠創新掌握市場主動權。
從企業自身看,一是扎根行業確立科技創新目標,既要立足自身產品的升級換代,又要瞄準相關領域的高端技術進行新產品研發;二是引進和培養創新人才,既要立足自身人才培育,又要利用外腦,引進外部核心人才在本企業兼職,并及時配套合理創新激勵機制,在引進人才的基礎上留住人才,實現人盡其才;三是加大創新投入,建立與創新計劃、創新目標相適應的創新投入產出機制;四是保護創新成果,符合專利條件的成果及時申請專利,同時企業內部設立專利運營和管理平臺,在促進創新成果應用的同時保護專利成果。
從政府層面看,既要支持規模以上企業與高校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又要在一定區域內創造企業互利合作的環境。
二、協同創新
為了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河南省政府印發了促進產教融合的意見。為了落實產教融合政策,我省創新能力不強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需要選擇協同創新的路徑。
首先,我省中小企業已經具備參與協同創新的條件。據省科技廳資料顯示,2020年入庫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新興領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迅猛。信息技術及服務業企業數量4294家,較上年同期增長57.5%,占科技型中小企業總量的42%。二是研發投入強度較高。科技型中小企業2019年度研發投入總額151.75億元,占其銷售收入總額的8.4%,占全省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總額的21.9%。三是科技創新人才集聚。科技型中小企業擁有科技人員14萬人,占其職工總數的 33%,占全省企業科技人員總數近60%。
其次,主動參與協同創新。第一,通過全國知識產權服務平臺選擇適合企業的科技成果。2018年12月1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文批復《關于申請建設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交易運營(鄭州)試點平臺的請示》,同意河南依托河南省技術產權交易所建設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交易運營(鄭州)試點平臺。該平臺應該依托河南省知識產權局已經在高校布局的知識產權運營和管理中心,積極整合和匯聚高校科技成果資源,采取線上、線下方式相結合,與各市政府、企業進行對接。線上發布科技成果信息,由企業自行選擇;線下組織與各市進行專場合作,由此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協同創新。第二,基于我省部分高校已經建立知識產權運營和管理中心,中小企業立足自身新產品研發中存在的技術問題,可以委托高校進行技術攻關,解決產品升級換代問題。值得注意的是,依據《專利法》關于委托專利權歸屬的“契約優先和發明優先”的原則,在委托研發合同中必須重視研發成果的權利歸屬,確保擁有委托專利的申請權和所有權。第三,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就新技術與高校簽訂共同研發協議,共享研發成果,促進技術更新。
三、品牌創新
2020年5月10日是中國品牌日,當天,國務院在全國“共話中國品牌”。管理學中的品牌就是法學中的商標。品牌不僅僅是一個外部形象的概念,其本質外虛內實,承載并凝聚著企業在產業、產品質量、市場信譽、自主創新、經營業績等發展元素。因此,打造名優品牌就是推動高質量發展。
培育名優品牌主要依靠政府和企業兩個主體。第一,從政府角度看,要著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推進品牌強省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把握品牌、商標、專利等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要素,堅持“一驅動兩融合三面向四聚焦”,全面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和品牌強省戰略,引導企業牢固樹立品牌意識,開展品牌提升專項行動,努力實現“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推動河南的科教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品牌優勢和發展優勢。如何將品牌建設作為地區產業升級和傳統產業、支柱產業、戰略性產業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同步推進,我省 18個市政府和具備條件的縣級政府,既要解剖各市縣獨有文化元素,編制當地商標品牌發展報告,又要依托當地地理、文化等特點,通過組建一個控制產品質量的組織申請以地理標志為內容的證明商標,如原陽大米、鐵棍山藥等,將傳統產業發展為優勢產業。第二,從企業培育要求看,企業集團可以申請集體商標,供集團內企業使用,如宇通商標;非集團企業也要通過產品質量保證、售后服務保證等長期維護品牌商譽;在商標使用中,爭取馳名商標的認定,擴大商標權范圍。
(作者李文江,河南工業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編輯:李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