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正式下發文件,公布我省中青年衛生健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評審結果。
鄭州市一院成為唯一通過項目評審的市級醫院,該院史繼靜博士在全省眾多項目申報人員中脫穎而出,榮獲河南省衛生健康科技創新優秀青年人才稱號,成為唯一的非省直醫院科技創新青年人才培養對象。
●與省級醫院同臺競技,鄭州市一院何以實現“突圍”?
據了解,由鄭州市一院申報并獲批的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申請人是該院科教科科長史繼靜,她同時也是河南省干細胞轉化與應用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
對于此次過審的項目,史繼靜說:“我申報的課題,總體來說就是進行病毒性肝病的免疫機制和細胞治療研究,致力于癌癥患者的救治。”
作為畢業于北京大學的內科學博士,史繼靜的履歷可謂不凡:師從解放軍總醫院的王福生院士,長期從事病毒性肝病的免疫機制和免疫治療研究,尤其擅長肝病和腫瘤的生物治療。
近年來,史繼靜參與到多項國家級課題研究,并以第一負責人身份承擔省、市級課題多項。甚至國家體細胞治療轉化研究有關政策征求意見稿的起草,也有她的參與。
一個科研項目成敗與否,“領頭羊”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僅靠一個人的力量,還不足以順利申請到競爭激烈的省級創新人才培養項目。
因此,申報單位的科研實力,成為項目評審專家們關注的重要因素。該院副院長母心靈介紹說,作為一家綜合性國家三級甲等醫院,鄭州市一院的科研“硬實力”同樣驚人:擁有區域性燒傷整形診療中心、河南省博士后研發基地、河南省醫學重點實驗室等諸多科研積淀。
尤其是在細胞研究領域,該院作為省內第三家國家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機構,具備了較好的細胞治療轉化研究平臺和符合GMP要求的細胞制備間。
“總之,我們的項目能通過專家評審,跟醫院‘硬實’的科研實力密不可分。”母心靈說。
●科創人才培養項目,會給我省居民帶來什么變化?
根據歷年來的《河南省腫瘤登記年報》,肝癌已經連續5年,排在了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四位。
“前期,醫院已經開展了NK細胞治療肝癌的臨床研究。”史繼靜說,此次申報的項目,同樣有關注肝癌患者的救治。
按照優青人才培養方案,3年的培養期內該項目將獲得10萬元的經費支持。除在國內進行研究工作外,史繼靜將到國外加入病毒性肝炎領域權威專家的課題組進行研修。回國后,預計建立靶向HBsAg的TCR-T細胞制備平臺,并開展TCR-T細胞治療HBV相關肝癌的臨床研究。
“靶向HBsAg的TCR-T細胞療法的引進,勢必會增強醫院細胞治療轉化研究的實力,為肝癌的臨床治療提供更多的參考,提升癌癥治療水平,造福我省乃至周邊地區的癌癥患者。”
●科研發展一步一個腳印,助推診療技術邁上新臺階
鄭州市一院副院長母心靈說:“三甲醫院的職責就是解決疑難急危重癥,科研是提升這一能力的關鍵。”
作為一家治療和科研并重的公立醫院,該院領導班子和全院職工也已形成了共識:科研是醫療技術提升的“發動機”,只有“科研”進步,才能推動醫院更快、更好地發展。
母心靈表示,醫院將科研創新、人才培養作為核心競爭力。“重點學科為基地、人才培養為根本、新技術引進與推廣為引領的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已經在我院扎穩根基。”
正是看到了一院人對科研的熱情和認真勁,包括解放軍總醫院王福生院士、上海瑞金醫院陸樹良、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王寧利、華西口腔醫院石冰教授等國內外知名的醫學權威,才愿意和鄭州市一院的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細胞治療、創面修復、近視防控、和唇腭裂治療等國內前沿的項目。
“目前,這些科研項目均進展順利,部分項目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而在去年,鄭州市一院順利完成“國家干細胞臨床研究機構和干細胞臨床研究項目”備案,標志著該院相關科研工作跨入“國家隊”行列。
近三年來,鄭州市一院科研立項78項,獲得科技成果獎19項。
相信未來,鄭州市一院將在醫學科技創新的大道上,結出更多碩果。(陳建平 韓鑫穎)
來源: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