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2020年度(第三屆)幽門螺桿菌、微生態與消化道疾病論壇在鄭州成功舉辦。本次論壇由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主辦,論壇邀請了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巴里·馬歇爾(BarryJ.Marshall)教授、德國科學院院士ThomasF.Meyer教授、臺灣大學黃凱文教授及鄭大五附院院長鄭鵬遠教授等國內外知名消化疾病專家,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共同探討幽門螺桿菌、微生態與消化疾病最新理念與研究進展。論壇由鄭大五附院副院長湯有才主持。
鄭鵬遠院長介紹,幽門螺桿菌診治聯盟為河南幽門螺桿菌診治以及消化道早癌(胃癌及結腸癌)的篩查、精準治療提供了合作平臺,已連續兩屆成功舉辦幽門螺桿菌、微生態與消化道疾病論壇,有力推進了河南消化病的發展,造福了大批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Marshall教授因疫情不能親赴現場,他在線上對廣大醫學工作者致以親切問候。面對河南省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超60%的緊迫現狀,他表達了進一步深化臨床和科研研究的良好夙愿。
腸道菌群與宿主老化存在雙向聯系
當前我國老齡化形勢日益嚴峻,截至2019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過2.5億,空巢老人、無子女老年人和失獨老年人逐年增多,預計2050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到4.87億。養老已成社會難題,延緩人體衰老具有重大意義。
鄭鵬遠院長介紹,人體腸道菌群與宿主老化之間存在雙向聯系。腸道菌群紊亂可誘發機體免疫衰老、炎性衰老,人體衰老則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衡,產生慢性炎癥。此外,腸道菌群亦存在“老齡化”的表現,青年時期腸道菌群以擬桿菌屬、厚壁菌門等厭氧菌為主,老年時期腸道菌群以需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為主。腸道菌群和腸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衰老會通過“腸—腦軸”影響大腦健康。衰老的腸道菌群失調會過度激活固有免疫,造成腸道炎癥,縮短健康壽命。
該如何延緩衰老?鄭鵬遠院長介紹,有四項研究發現,靶向菌群可以起到防衰老的作用、腸道菌群代謝產生的尿石素A能抗衰老、節食和鍛煉均可減輕人白細胞DNA和RNA的損傷、二甲雙胍通過改變腸道微生物葉酸和蛋氨酸代謝延遲衰老。
“節食(70%正常飲食)可延長壽命,節食比鍛煉對延緩衰老更有效。”鄭鵬遠院長強調。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首戰即決戰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環境因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胃癌一類致癌原。Thomas教授線上講述了幽門螺桿菌導致胃癌發生發展的研究進展。他應用新型胃上皮3D類器官模型,發現了幽門螺桿菌引起胃黏膜炎癥的新物質,解釋了幽門螺桿菌通過消耗胃黏膜細胞的膽固醇進行免疫逃逸的新機制。他還首次發現了大腸桿菌的毒力蛋白引起大腸癌的分子機制,印證了細菌致癌的因果聯系。
相關研究顯示,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55.8%,高于全球水平。鄭鵬遠院長曾提出
“治療幽門螺桿菌首戰即決戰”的理念,鄭大五附院消化內科主任夏興洲教授同樣認為幽門螺桿菌的首次治療十分關鍵。
夏興洲主任介紹,幽門螺桿菌首次正規治療成功率可達90%,但如首次根除不成功,由于抗生素耐藥的原因,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將大大降低。有研究顯示,首次根除治療失敗的患者,再次治療根除率小于70%。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感染幽門螺桿菌后進行個體化精準治療顯得尤為重要。在我們醫院,馬歇爾實驗中心內鏡下取一次組織即可完成藥敏試驗、基因多態性檢查、幽門螺桿菌球形變檢查等多項檢查,可以幫助患者根據檢查結果制訂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夏興洲主任認為,中藥在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治療中也有很大作用,如荊花胃康膠丸等。荊花胃康聯合鉍劑四聯可以提高7%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而且“荊花胃康+三聯(PPI+AC+CH)”初次治療根除率與鉍劑四聯相當,但一年復發率達1.80%,顯著低于鉍劑組。
納米刀消融術突破肝門部膽管癌治療瓶頸
肝門被稱為肝臟連接外部的“門戶”。膽囊、十二指腸和胰腺等肝外器官就是通過肝門結構中的門靜脈、肝動脈和膽管緊密聯系在一起。鄭大五附院肝膽胰腺外科主任李曉勇教授介紹,肝門部膽管癌是指發生于左、右肝管,匯合部及肝總管上皮組織的一類惡性腫瘤,占所有膽管癌的50%~70%。東亞及東南亞地區是肝門部膽管癌的高發地區,我國東部地區男性發病率為1/10000左右。
由于肝門部特殊的解剖學位置及肝門部膽管癌生物學特性,其極易早期侵犯肝門區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及鄰近肝組織,繼而引發膽道梗阻、肝功能衰竭、繼發性感染等嚴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肝門部膽管癌發病隱匿,早期不易發現,根治性手術切除率較低(20%左右)。
“只有手術才可能實現對腫瘤的根治性治療。”李曉勇主任表示。但現實情況是,此類手術難度極大,風險很高,并發癥嚴重,很多膽管癌患者對根治性手術顧慮重重,選擇非常消極的治療方法,往往錯過最佳治療時機,還有部分患者因為腫瘤被發現時已經侵犯了血管主干或在肝內轉移,失去了根治性手術的機會。肝門部膽管癌治療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技術,此時,納米刀應運而生。
納米刀消融術是一種微創手術,病人創傷小、恢復快。它的治療原理是通過釋放高壓脈沖,在腫瘤細胞上形成納米級永久性穿孔,破壞細胞內平衡,使腫瘤細胞快速凋亡。李曉勇主任介紹,納米刀消融術不僅不會對重要血管和神經造成損傷,而且手術風險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自2015年12月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肝膽胰腺外科正式引進并開展納米刀消融治療以來,目前已為150余例無法切除的膽囊癌、膽管癌、胰腺癌成功施行納米刀消融手術,其中包含52例肝門部膽管癌患者,納米刀消融技術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李曉勇主任表示,納米刀消融為不可切除肝門部膽管癌的治療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為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帶來了新希望。(趙曉培)
來源: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白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