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區普外科為一名4歲車禍外傷患兒,實施了“脾臟部分切除,脾修補術”,患兒家屬非常滿意。
2月21晚,4歲的患兒因車禍由急診送入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區普外科,值班醫生石好嶺大夫接診后,查孩子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腹部無膨隆,左邊上腹壓痛明顯,全身多處軟組織傷,綜合考慮患兒腹部有壓痛。雖然現在患兒生命體征平穩,但不排除“腹部閉合性損傷、臟器損傷”的可能,遂石好嶺大夫安排值班護士進行抽血檢查,備好血樣,同時安排患兒進行腹部CT檢查,檢查結果與石好嶺大夫的判斷一致,CT顯示“腹腔積液,左上腹脾周積液--脾破裂。”
此時,患兒突然出現血壓下降,心率增快等休克跡象,情況危急,如不及時救治,危及生命。石好嶺大夫一邊聯系血庫備血,進行輸血、補液治療,維持患兒血壓,一邊緊急向牛志鵬主任匯報情況,擬急診行手術治療。牛志鵬主任了解情況后,考慮患兒多發外傷,不排除“腹腔多發臟器損傷”的可能,考慮患兒年齡小,自身耐受力差,術中需檢查多個臟器,決定行“腹腔鏡探查術”,術中探查發現患兒腹腔大量積液,脾臟上極破裂,向脾門方向撕裂,可見活躍出血。
此時又一道難題擺在面前,選擇脾臟切除術,手術操作相對簡單些,腹腔鏡下即可完成,且術后再出血風險率極低;但考慮4歲患兒,如切除脾臟,對其免疫系統將造成破壞,而且存在長期風險,靜脈血栓形成、兇險感染等。牛志鵬主任說:脾臟不僅人體最大的淋巴免疫器官,還和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的清除有著密切的關系。脾臟切除后對機體的免疫系統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嬰幼兒,極易引起脾切除后兇險性感染。但是,如果選擇保留脾臟,需要中轉開腹,切除損傷的部分脾臟,且脾門處有撕裂,一方面有可能無法完全止血,另外術后再出血風險也較大。牛主任將術中情況告知家屬,權衡利弊后,決定行“脾臟部分切除,脾修補術,”也就是切除破裂的脾上極,同時修補脾門處裂傷。
經過3個多小時的全力救治,期間多次出現血壓下降的情況,在手術室、麻醉科的通力配合下,患兒脾臟得以保留,未再發現活動性出血,血壓趨于穩定。經過積極救治,現患兒恢復良好,引流管未見血性引流液,復查結果良好。
術前CT
術后4天復查CT
鏈接:一起了解一下脾破裂有關小知識
一般情況下,如發生急性脾破裂,短時間內會出現大汗、口渴、腹痛、心慌、呼吸急促、四肢濕冷等臨床癥狀,結合明確的外傷史和相應的輔助檢查不難診斷出。
但小兒腹部外傷,因外傷后易出現表述不清,無法明確受傷部位,對診斷有一定干擾;且小兒血容量少,極易發生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的風險。所以小兒臟器損傷,要求早期診斷,及早外科干預,把握救治的窗口期,避免更危急的情況發生。
對于腹部外傷,部分病人在早期存在出血量少而慢,當時不易診斷,因為受傷時可能會有疼痛,但過后腹痛即明顯緩解甚至消失,很多人因此忽視而遺漏。隨著時間的推移,出血量越來越多,繼而也可能出現休克。如果脾臟出血不及時就醫,血會越出越多。很多人在摔倒或受到撞擊后,覺得都是外傷休息一下就會好,其實不然,最好到醫院就診,讓醫生判斷病情。比如顱內、胸腔、腹部的出血,起初都可能表現為無癥狀,或者患者感覺很輕微,但越拖就越可能導致病情突然加重,到時可能來不及搶救,而造成悲劇。(尹國鋒 韓鑫穎)
來源: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劉開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