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年人是詐騙分子“偏愛”的重點人群,保健品詐騙、消費返利、醫保詐騙等各種詐騙套路都瞄準老年人的錢包。為提高大眾、尤其是老年人對電信詐騙的識別和應對能力,近期交通銀行河南省分行開展了以“離電信詐騙遠一點 靠平安幸福近一點”為主題的防詐宣傳活動。
今天,交行河南省分行就結合工作中遇到的針對老年人的典型電信詐騙案例“以案說險”,提升老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識,做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保護。

【案例一】一封陌生律師函, 要求繳7萬“罰款”
1月底,李先生在老家的父親收到一封律師函,上邊顯示:其父親為李先生名下的一份合同進行了擔保,現因合同未履約,老人需承擔擔保責任,需支付本金、罰息共計人民幣7萬余元。律師函內還附有對公收款人戶名、收款賬號等信息。老人收到律師函后,驚慌失措,打算籌款轉賬。擔心出問題,李先生拿著律師函來到交通銀行鄭州九如路支行尋求幫助。
了解到李先生從未簽訂該合同,其父親也未做過此類擔保后,工作人員對律師函真實性產生懷疑,核實律師信息后發現律師事務所無此律師。而李先生近期成功申請過信用卡,表明征信暫無問題。綜合分析后,工作人員認為該律師函屬于詐騙的可能性較大,隨后協助李先生至人行查詢其征信記錄,并報警。
【交行提示】遇到陌生人員的轉賬要求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輕易相信不明人員的轉賬要求,不要給陌生人匯款,防范詐騙。
【案例二】中獎短信,“多”了條查詢網址
2月底一天下午,居住在交通銀行濟源濟水支行附近的老人崔先生收到一條短信,他看到號碼顯示為交通銀行,邀請其參加交行“抽紅包”活動,于是來到交行濟水支行參加活動。濟水支行確實在開展“新年抽紅包”營銷活動并群發了活動短信。但客服經理查看崔先生短信時發現這條短信里多了一條網址,而他們此次群發的活動短信并無附加網址。經仔細比對,工作人員確認崔先生收到的信息屬詐騙短信。這條短信所附加的網址一旦點擊進去填寫個人信息,后果將不堪設想,且附近派出所已收到相似的事件報案。隨后,工作人員指導崔先生識別各種中獎紅包信用卡詐騙短信,讓客戶防范于未然。
【交行提示】短信發送終端的名稱可任意修改,犯罪分子常利用這點冒充銀行等部門發送詐騙短信。收到陌生短信可不予理會,更不要隨意點開短信中的網絡連接。
【案例三】“紅十字協會”,能辦醫療補助?
最近,客戶李老太在女兒陪伴下到交行網點打印交易流水,用于電信詐騙報案。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前不久,李老太接到一通電話,對方聲稱是某“紅十字協會”工作人員,能準確說出李老太的慢性病史。對方稱,因李老太常年負擔繁重醫療費用,故打電話來咨詢其是否辦理醫療補助,并告知李老太醫療補助已實現全國聯保,協會工作人員即可代辦。李老太信以為真,遂將自己的醫保卡金融賬戶信息告知對方,對方又以確保醫療補助預留電話準確性為由向李老太索要驗證碼,最終卡內12000余元被扣走。
【交行提示】老年人一旦遇到此類電話,切勿相信“天上掉餡餅”的好事,一定要及時告知子女或向有關部門求證。不管對方說得多么天花亂墜,只要是讓轉賬或打錢很大可能就是詐騙。
【案例四】購買保健品,家人意見多問問
3月4日早上,交行鄭州黃河中路支行剛開門,一位老阿姨急匆匆趕來要提前支取4萬的定期存款,自稱要購買某保健品,態度堅決。大堂經理仔細詢問發現情況不對,便讓老人征求一下子女意見。因一時電話未接通,工作人員勸解老人回去再和家人商量一下。
一會,一位男士陪同老人再次來到網點,男子自稱是老太太的侄子,堅持要提前支取定期存單。大堂經理感覺不對,便支開男士單獨詢問老人,老人說該男子是保健品銷售人員。經工作人員耐心勸解,并講解了一些老人上當受騙的案例,老太太最終決定回去再考慮一下。
【交行提示】老人不要輕信他人推薦,多了解媒體報導的防詐騙案例,涉及自己錢財的事多與子女和家人商量,涉及個人帳戶的事情一定到銀行網點咨詢工作人員。 (河南商報記者白雪瑩)
編輯:李亞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