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分鐘內,沈軍密集發生室性心動過速、心室顫動,我們共為患者除顫七八次。”全程參與搶救的河南弘大心血管病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田豐說,“時間緊急,需立即實施急診介入手術,開通罪犯血管!”患者被緊急送入導管室行“介入治療”,心內科介入團隊,憑借多年來默契的配合,嫻熟的技藝,40分鐘后,順利植入支架一枚!手術成功!堵塞血管恢復了血流,沈軍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急性心梗這個病很常見,最佳治療時間為發病12小時內,錯過了,心肌就會發生不可逆的壞死。”田豐說,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大家就只有一個信念:全力以赴,一定要把他救過來。
“急性心梗這個病很常見,最佳治療時間為發病12小時內,錯過了,心肌就會發生不可逆的壞死。”田豐說,在整個搶救過程中,大家就只有一個信念:全力以赴,一定要把他救過來。

心血管疾病往往起病急、變化快,短時間內就能導致患者死亡。在心內科醫務人員看來,每一次救治,都是與死神的賽跑。
2017年3月26日14時29分,淅川縣53歲的于曉(化名)經歷了一場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會面”。當天上午10時36分,患“2型糖尿病”15年的于曉起床后出現心前區悶痛,持續不能緩解,病情加重突然昏倒,家人撥打120將她緊急送往河南弘大心血管病醫院。
當時河南弘大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大內科主任劉懷霖,心內科主任黃學偉,副主任田豐等正在導管室手術,接到急診醫師電話匯報后,就隨時待命,爭分奪秒,為病人開通綠色通道,當即指導醫療團隊進行搶救并手術,從患者入院至開通堵塞血管,整個過程僅用時50分鐘。
急診心電圖示:急性心肌梗死。14時40分入院,行冠脈造影顯示:回旋支完全閉塞病變,狹窄100%。與患者家屬溝通后,立即行“支架植入術”。15時30分,手術成功。
談及手術的成功,擅長“高血壓、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糖尿病”等疾病的診治及心血管危重癥的搶救的黃學偉主任毫不諱言,嫻熟的技術及默契的團隊配合,為患者贏得了生的希望。
而作為大內科領軍人的劉懷霖,他所開展的室上性心動過速、頻發頑固性室早射頻消融、三腔起搏器植入治療充血型心肌病,肥厚梗阻性心肌病的化學消融術、主動脈夾層帶膜支架腔內隔絕術等均屬省內外領先技術。
劉懷霖表示,多數高危胸痛患者的猝死,主要是由于認識不足、就診不及時等原因延誤了搶救時間,而在治療的黃金90分鐘內開通血管,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我院開通綠色急診通道的目的,就是優化就診流程,縮短搶救時間,提高急性心梗的救治成功率。”
值得一提的是,該科開展的三維立體定位射頻消融術,治療快速性及房性心律失常,不吃射線、不受輻射,技術特殊,難度大,全憑嫻熟的經驗,尤其適合于兒童、孕婦這類的特殊患者。這在相當一些醫院都是技術難點,但在弘大心血管病醫院,卻是很常規的手術,就像北斗導航,可以把心臟關鍵部位的輪廓畫一個立體圖,憑經驗來準確判斷。
這些實力皆源自這樣一個理念:“為患者抓住最后一線生存的機會,有1%的希望也一定要盡100%的努力!” 不僅要能治好病,還要設法為患者省錢。正是這種不拋棄、不放棄的理念,讓一個個原本生存機會渺茫的患者迎來了新生。也是在一次次的成功救治中,他們更加堅定了信心——也許奇跡就在下一刻。
這是一個特別揪心的夜晚
時時為患者著想,處處為患者服務,憑借這樣的醫德醫風,心內科團隊在社會上樹起了良好的口碑并聲名遠播,使得山東、山西等許多省內外患者都慕名前來。
隨手翻開一頁病例,就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濮陽市62歲的患者朱成(化名)于2017年01月01日下床活動時突然暈厥、意識喪失,約20分鐘后意識恢復,次日凌晨再次發作,至“濮陽某市級醫院”治療,住院期間仍然反復發作,當地醫院行“冠脈造影”檢查正常,感到束手無策,建議至弘大心血管病醫院治療。
田豐主任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后,指示“心電監測”密切關注心率變化??倳l現蛛絲馬跡,當天,醫生們幾乎一夜未眠,不放心的田豐他們一直守在患者身邊,準備處理各種可能出現的的突發情況。“那一晚,可以說是我度過的最揪心的一個晚上,既擔心患者不發作,又提心發作起來病情兇險”,突然,凌晨5點左右,再次發作,發現患者一過性心肌缺血,心動過緩,最慢心率28次/分,最長間歇約10S,緊急心臟按壓,避免了患者再次暈厥。經過一夜的苦苦守候,掌握第一手的資料,終于找到了發病的“元兇”,緊急植入“臨時心臟起搏器”調整了藥物,患者痊愈。原來是冠狀動脈痙攣,血流不過去,心律減慢,發生了暈厥。
對癥用藥后,朱成順利出院。每天堅持服用抗血管痙攣藥物,再未犯病。
“看著患者順利出院,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工作中,對于需要急診治療的病患,田豐他們就像一架擰緊發條的機器,不停地忙碌著,查房、檢查病案,出門診。而休息時間,無論是睡夢中的深夜,還是寒風刺骨的凌晨,接到急診電話,從來都是隨叫隨到。“干我們這一行的,必須隨時待命,好幾年沒回老家過年了,幾乎都沒離開過鄭州。”
田豐說,由于做心臟介入手術時需要穿上二三十斤重的鉛衣,負重太多且長時間站立手術,導致很多心內科醫生患有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這還不是更嚴重的,相比之下,最大的危險是射線,長期‘吃’射線導致心內科醫生抵抗力差、容易乏力,增加了癌癥的風險。”
即便是這樣,仍有一批批像田豐一樣的青年醫師,選擇了醫學、選擇了心內科,只因為心中那最質樸的愿望:解除病痛,救死扶傷。“相比患者的生命,我們所有的辛苦、勞累,那都不叫個事兒。”田豐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