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膝蓋后面有一個包嗎?最近李大哥(化名)先生遇到一件煩心事,一年前他洗澡時無意間發現,膝關節后面長了“大疙瘩”,最近這個腫物越長越大,造成他膝關節腫脹、行走困難,剛發現有包的時候,李大哥心里很害怕,一直擔心這該不會是腫瘤吧!
到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一檢查原來是奈窩囊腫,骨科三病區副主任醫生邢林卿建議患者可通過關節鏡微創手術將奈窩囊腫切除。
手術只需要3個小孔就能完成,術后免拆線,下地活動早,手術安全性高,復發率低,住院時間短等,優點真是一口氣說不完,這不才住院了三天,李大哥就康復出院了,這讓他直呼“奧利給”。
邢林卿
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副主任醫師邢林卿告訴記者:“奈窩囊腫是膝關節周圍最常見的囊性病變;引起奈窩囊腫的原因往往可以分為先天與后天兩種;而先天多見于兒童,后天則多是因為滑囊本身的疾病所引起的;有部分患者是并發于慢性膝關節病變;老年人發病則多與膝關節病變如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等有關。”
Q1為什么會形成奈窩囊腫?
邢林卿表示,之所以會形成囊腫,往往都是由于膝關節內的軟骨或者是半月板出現了問題,關節腔內出現了滑膜的炎癥,造成關節腔內有一定的積液,這些積液會對關節造成一定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會最終找到一個薄弱的位置去釋放,而關節囊也就是關節的后方,相對來講比較弱,于是慢慢地在壓力的刺激下囊腫形成了。
Q2奈窩囊腫能不能自然消失?
邢林卿說,奈窩囊腫很少自然消失。
當膝關節受損,關節腔內壓力不正常增高時,關節液從裂溝流到滑囊,但反過來,膝關節的滑囊儲存的液體很難反向再流回關節腔。
這種單向控制機制,只能使奈窩囊腫隨疾病嚴重不斷增大,很難自愈。并且當半月板損傷和關節軟骨退變時,奈窩囊腫還會出現多個。
Q3奈窩囊腫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對于無癥狀的患者,一般的小的囊腫而且不影響功能也沒有疼痛的患者,可以先不用管它,定期隨訪即可。
奈窩囊腫合并膝關節炎的患者,以治療關節炎為主,同時注意保暖,鍛煉股四頭肌。
比較大的囊腫,疼痛比較明顯,對關節的運動影響比較大的患者,醫生建議進行手術切除。
Q4關節鏡治療奈窩囊腫有哪些優勢?
邢林卿表示,奈窩囊腫傳統手術方法切口大、疤痕長、恢復慢、還易復發。復發后如果再次手術,容易因手術疤痕引起血管、神經移位而造成損傷,可以說,手術雖小風險極大;而關節鏡下奈窩囊腫微創手術只需在膝關節處切三個0.5cm的小口,將關節鏡伸至囊腫內,徹底清理囊壁,同時處理關節內病損。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極低、創傷小、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復發率低等優點。而且切除奈窩囊腫的同時處理關節內原發病灶,“一舉兩得”,減少了復發機會,避免了傳統關節后路切開手術易造成的血管、神經損傷等并發癥。
尤笑迎,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骨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
分別在北京大學關節中心、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骨關節科、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矯形及創傷學系關節置換外科及德國漢堡INDO-CLINIC(歐洲關節中心)進修學習骨關節專業。從事關節病診療多年,擅長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全髖關節置換術、復雜的膝髖關節翻修手術及各類關節鏡手術。坐診時間:周三上午
邢林卿,鄭州人民醫院,骨科三病區(骨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
武漢大學研究生畢業,臨床工作10余年,曾在北醫三院等國內頂尖醫院進修學習。
在運動醫學,膝關節置換,髖關節置換等關節疾病的診治較深造詣,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特別擅長關節鏡下重建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髁間棘骨折關節鏡下復位固定、半月板撕裂縫合、盤狀半月板成型等膝關節的微創治療;肩關節鏡下治療肩袖損傷,slap損傷,Bankert損傷,肩關節不穩,肩關節脫位,肩峰撞擊征,肩周炎松解等肩關節疾病。踝關節鏡下治療距骨骨軟骨損傷,踝關節游離體,踝關節韌帶損傷,跟腱末端病等踝關節疾病。關節鏡下臀肌筋膜攣縮松解。以及關節鏡下治療肘關節炎,腕關節三角軟骨損傷等肘腕疾病。
來源:鄭州人民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