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趙某在乘坐飛機途中,突發疾病暈倒在座椅上,漸漸失去了意識,由于情況危急,飛機緊急迫降在鄭州機場。飛機降落后,患者被早已等候在機場的120急救車第一時間送往市一院港區醫院進行搶救,經頭部CT結果顯示,患者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情十分危重。為了及時挽救患者的生命,港區醫院醫生立即與市一院神經外科二病區陳龍醫生聯系,并將患者的頭顱CT結果通過手機發送給陳龍醫生,經孫雙華主任醫師與陳龍醫生共同研究后,僅用幾分鐘的時間便完成了確診,診斷為“腦動脈瘤出血”,并迅速將患者轉到市一院進行救治。
接過生命接力棒后,為了進一步確診,孫雙華主任醫師緊急安排患者進行腦血管CTA造影檢查,然而檢查結果卻讓醫生們倒吸了一口涼氣,患者的腦動脈瘤為頸內動脈大型不規則動脈瘤,大小8x8x4mm,動脈瘤猶如一顆“定時炸彈”,如未及時進行手術,隨時會有破裂的危險,一旦發生破裂,病人的死亡率將達到60%以上。
由于腦動脈瘤位置特殊,顱內積血較多,加上患者長年患有慢性肝硬化合并丙肝 ,脾臟切除6年,肝臟合成凝血因子減少,凝血機制較差,這無疑給手術增加了巨大的難度。為了攻克這個難關,在神經外科二病區主任孫鄭春的指導下,立刻組織科室會診,仔細研究患者病情,經過反復討論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手術方案,決定獨立完成該科室這一首例“開顱腦動脈瘤夾閉術”。
在與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后,孫鄭春主任帶領孫雙華、曹新亮、陳龍三位醫生,頂住壓力,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為患者進行了這一場異常艱難的手術。術中,醫生們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精湛的技術,小心精細、熟練地分離腦側裂池,清除腦內部分血腫,仔細探查,認真尋找并游離出顱外段頸內動脈,將其作為術中出血的預備阻斷血管,并尋找到巨大動脈瘤,最終,在醫生們的精準協作下,歷時6個小時,成功夾閉動脈瘤,此時,醫生們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了下來。
據孫雙華主任醫師介紹,之所以能夠實現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膽量和技術水平是必要要素,開展高新技術是心理素質和技術水平的雙重考驗,是精神動力的感召。10年前,神經外科二病區在上級醫院專家的會診手術下,已經開展了該類手術,但是由于醫療設備,技術及人才梯隊不足的種種困擾,雖然手術量已累積數百例,但沒有獨立完成過這類高難度手術,“十年磨一劍”,在不懈的努力下,終于發生了蝶變。這是目前市一院神經外科在外院專家幫助下才能完成該類手術時代的終結,同時意味著從此市一院可常規獨立開展此類手術。下一步我們計劃獨立開展腦動脈搭橋術,實現腦血管病外科治療全覆蓋。
近兩年來,神經外科二病區在醫院大力支持技術創新,大力開展新技術的決策下,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為核心,已獨立成功開展數例高難度手術項目,該例手術的成功是繼神經外科二病區獨立完成市一院首例腦動靜脈畸形切除術、首例單鼻孔經碟垂體瘤微創切除術、開顱腦動脈瘤夾閉術、介入腦動脈瘤栓塞術等高難度手術后又一歷史性突破,這標志著市一院神經外科二病區技術水平又向前跨出了巨大一步,使市一院神經外科醫療水平穩居我市市級醫院首位。
(通訊員 陳倩 陳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