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楊益瑩 通訊員 劉艷玲
該項技術操作簡便,無需顯微外科技術即能解決臨床上常見的骨外露、鋼板外露等皮膚缺損的難題。 使患者能夠在患病早期即能在大多數的醫院及時得到治療,一般勿需轉院,節約醫療資源及醫保資金的使用,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及資金能用于更需要的患者身上,能為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社會現象做出獻有顯著的社會效益。 如今,臨床科研轉化已經成為鄭州仁濟醫院的核心硬實力,人無我有的醫療技術大大推進了相關學科的發展水平。 以創面修復科收治的一例4級的壓瘡患者為例,董其強憑借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術,為其制定了手術治療方案達到了很好愈合效果。
近日,鄭州仁濟醫院再傳捷報!
由鄭州仁濟醫院創面修復科主任董其強、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鄭州市骨科醫院,云南中德骨醫院,舟山定海廣華醫院,界首市人民醫院共同開展科研合作的《皮膚彈性牽張法修復肢體皮膚缺損》項目榮獲“河南醫學科技獎”一等獎,這也標志著醫院創面修復科在肢體皮膚缺損修復的技術達到了省內領先水平。
河南醫學科技獎作為高水平醫學科技成果的展示平臺,營造了尊重科學、依靠科學的良好行業氛圍,激發了廣大醫學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促進人才培養、推動學科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據介紹,本項目自研發以來,有關此項目應用的論文分別在《中華創傷雜志》、《中華創傷骨科雜志》、《中華整形外科雜志》、《中華解剖與臨床雜志》等中華醫學會系列核心期刊上發表。
現此技術已被省內外大多數的同科室所了解,并在軍內外數十所團級單位及三甲醫院應用。基于此操作基本原理、理念及良好的臨床效果,不同單位及個人研發的皮膚牽張器已達百余項,并已獲批專利。
科研技術的提升是醫院可持續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醫院的自身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而在前不久,由侯建璽院長帶領張松健、楊超凡、董其強、王宏鑫、謝書強、王鵬、谷國俊、楊曉博、尹大海團隊共同完成的《手足部創傷性大面積復合組織缺損修復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了“河南省醫學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編輯 熊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