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十月金秋,天朗氣清,秋實累累。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2021河南腦病大會暨第四屆中原腦病論壇在鄭州市河南飯店隆重召開。本次學術盛宴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河南省中醫藥學會、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同承辦。


開幕式由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趙敏主持,河南省中醫藥會長張智民、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孫永章、河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張小平、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院長朱明軍出席了開幕式。


本屆大會保持了一貫的學術權威性與高質量水準,大會邀請張伯禮、吳以嶺、張俊華、孫光榮、沈寶藩、毛德西、王新志、張懷亮等國內中醫藥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出席傳承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同時,匯聚了國內中西醫腦病領域百余名頂級專家的13個學術分論壇,5個專題培訓班先后啟動,參會人員達到800余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獲得者張伯禮教授在致辭中首先向河南腦病大會暨第四屆中原腦病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同時對如何在“守正創新”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中醫藥學術研究,從而為鞏固目前持續向好的疫情防控形勢及挖掘中醫藥科學內涵做出貢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導性意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教授指出,中醫脈絡學說指導下的微血管病變防治對于中醫藥防治腦血管疾病意義重大,因此勉勵與會的中醫藥工作者應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對中醫藥理、法、方、藥的科研探討中去。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會長張俊華教授在大會上發布《中成藥治療中風病臨床研究報告2020-2021年度》,他總結指出中成藥治療中風病臨床療效確切,同時就如何進一步完善高質量的中醫藥治療腦病臨床研究給與會人員帶來啟迪。
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孫光榮教授指出,在下一代中青年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中應注重“德才兼備”,殷殷教導,令人振聾發聵。
國醫大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首席專家沈寶藩教授就古方治療腦中風的再認識向與會人員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總結指出古方治療腦中風療效顯著,但我們也應靈活變通,應“師其法,不泥其方”。
河南省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毛德西教授就清肺排毒湯的引申思考向與會人員指出,結合時代變化對經方深邃內涵挖掘后得出的清肺排毒湯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勉勵與會人員再接再厲,深入研討中醫經典。

岐黃學者王新志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懷亮教授也在大會上做了主題發言。
此次會議延續往屆大會鮮明的專業化特色,攜手國內權威組織和專家學者,交流中西醫結合防治腦病的最新成果和進展,深入討論學術領域的熱點問題,為同道們帶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盛宴。

此外,大會中還邀請了張俊華教授與朱明軍院長共同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中醫藥核心指標集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的揭牌儀式,此舉表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中原地區中醫藥科研領域內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

中國工程院院士、絡病研究與創新中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吳以嶺教授指出,中醫脈絡學說指導下的微血管病變防治對于中醫藥防治腦血管疾病意義重大,因此勉勵與會的中醫藥工作者應以飽滿的熱情投身于對中醫藥理、法、方、藥的科研探討中去。

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院長、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臨床療效評價專業委員會會長張俊華教授在大會上發布《中成藥治療中風病臨床研究報告2020-2021年度》,他總結指出中成藥治療中風病臨床療效確切,同時就如何進一步完善高質量的中醫藥治療腦病臨床研究給與會人員帶來啟迪。
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孫光榮教授指出,在下一代中青年中醫藥人才的培養工作中應注重“德才兼備”,殷殷教導,令人振聾發聵。
國醫大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醫醫院首席專家沈寶藩教授就古方治療腦中風的再認識向與會人員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總結指出古方治療腦中風療效顯著,但我們也應靈活變通,應“師其法,不泥其方”。
河南省中醫事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河南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毛德西教授就清肺排毒湯的引申思考向與會人員指出,結合時代變化對經方深邃內涵挖掘后得出的清肺排毒湯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勉勵與會人員再接再厲,深入研討中醫經典。

岐黃學者王新志教授、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張懷亮教授也在大會上做了主題發言。
此次會議延續往屆大會鮮明的專業化特色,攜手國內權威組織和專家學者,交流中西醫結合防治腦病的最新成果和進展,深入討論學術領域的熱點問題,為同道們帶來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盛宴。

此外,大會中還邀請了張俊華教授與朱明軍院長共同為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舉行“中醫藥核心指標集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的揭牌儀式,此舉表明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在中原地區中醫藥科研領域內所取得的成績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可。
來源: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魏佳琳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