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 劉曉陽
10月20日,黃河實驗室揭牌成立。這是繼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之后,河南第三家省實驗室。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實驗室將成為重要科技支撐平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并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前不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河南,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正當其時。黃河實驗室將扛起服務河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支撐黃河流域高水平管理、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任。錨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瞄準流域系統治理國際前沿,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創性核心技術研究,建好特色科技鏈條“關鍵環”,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黃河全域統籌和科學調控,開創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新中國治黃成就是基礎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素來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華北大平原的同時,也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始終在同黃河水害作斗爭。沿黃人民對安寧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難以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從毛澤東同志“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治理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
黃河復雜難治,癥結在于水少沙多。巨量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成為黃河泥沙為患的重要原因。
70多年來,從河源區的生態修復,到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再到下游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系統治理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
“通過調水調沙、下游河道整治、標準化堤防建設,黃河治理和保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黃河水利科學院副院長江恩慧表示。
攻關黃河治理六大科技難點
確保黃河安瀾,保護好黃河生態,黃河才能夠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黃河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光謙提出,黃河實驗室聚焦黃河水沙協調與懸河治理、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研究與示范、雙碳目標下的生態文明示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智慧黃河示范應用、新時代黃河治理戰略研究六大任務開展科研攻關。
當前,黃河水沙形勢依然復雜,下游泥沙淤積、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依然存在。水沙協調與懸河治理方面,應科學決策、久久為功。
在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研究與示范方面,黃河流域風、光、熱、土地資源豐富,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建設黃河流域綠色能源基地,向“零碳能源”目標邁進。
在雙碳目標下的生態文明示范方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為整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生態碳匯技術研究。用“兩山”理論推動鄉村振興,把碳中和納入農林牧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開展綜合示范。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方面,針對源區生態保護、中游水土保持和灘區生態修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上中游打造光伏農牧業一體化產業,推進土地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黃河灘區發展風、光綠色能源,提升灘區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以碳交易為機遇增進灘區人民幸福。針對城市遇災脆弱、能耗和碳排放高等問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的新發展格局,增強人民安全感。
在智慧黃河示范應用方面,放眼全球看黃河,考慮多圈層相互作用,考慮碳圈和氣候變化,以行星尺度多圈層大數據模型研究帶動黃河水沙中長期預測的突破。在流域應用層面,建設黃河大腦和智慧黃河數字孿生,為水資源調度、極端天氣監測預警與應急除險等提供科技支撐。
聚焦黃河文化,保障長久安瀾,集自然、人文、科學、科技、工程于一體,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開展黃河治理戰略研究。
以人才為中心創新體制機制
黃河實驗室由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鄭州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水平科研單位聯合共建,將設立學科集群,以重大科研任務為紐帶,組建“核心+協同”團隊,聯合攻關、實現突破。
堅持以人才為中心,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為此,王光謙特意強調:“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黃河實驗室要為黃河和河南引全國乃至全球之智,引進、培養、用好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我們經常說的“卡脖子”技術,就是因為基礎研究支撐不夠,導致瓶頸技術難以突破。黃河實驗室要向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傾斜,通過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PI制”等新興科研組織方式,行政與科研分離,釋放創新活力;建立新型項目立項與組織機制,凝練“一流課題”;建立項目導向的人事管理和激勵機制,組建“一流團隊”;探索靈活合規的經費管理制度,賦予實驗室獨立經費使用權;建立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對接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緊跟科技創新的步伐,與時代同頻共振,黃河實驗室定能在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上有所突破,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科技力量。 (編輯 施尚景)
10月20日,黃河實驗室揭牌成立。這是繼嵩山實驗室、神農種業實驗室之后,河南第三家省實驗室。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黃河實驗室將成為重要科技支撐平臺。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和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
2019年9月,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并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前不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發布,為全面建設現代化河南,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
正當其時。黃河實驗室將扛起服務河南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支撐黃河流域高水平管理、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重任。錨定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瞄準流域系統治理國際前沿,把握“水—沙—碳—能”要素,致力前瞻性、原創性核心技術研究,建好特色科技鏈條“關鍵環”,支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動黃河全域統籌和科學調控,開創大江大河治理新局面。
新中國治黃成就是基礎
黃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治理難度最大、水害嚴重的河流之一。素來善淤、善決、善徙的黃河,在塑造形成沃野千里的華北大平原的同時,也給沿岸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千百年來,歷朝歷代始終在同黃河水害作斗爭。沿黃人民對安寧幸福生活的夙愿一直難以實現。
新中國成立后,從毛澤東同志“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治理實現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
黃河復雜難治,癥結在于水少沙多。巨量的泥沙來自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成為黃河泥沙為患的重要原因。
70多年來,從河源區的生態修復,到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再到下游的河道整治,全流域系統治理緊緊抓住水沙關系調節這個“牛鼻子”,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
“通過調水調沙、下游河道整治、標準化堤防建設,黃河治理和保護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堤防不決口、河道不斷流、污染不超標、河床不抬高’的目標正在逐步實現。”黃河水利科學院副院長江恩慧表示。
攻關黃河治理六大科技難點
確保黃河安瀾,保護好黃河生態,黃河才能夠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黃河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王光謙提出,黃河實驗室聚焦黃河水沙協調與懸河治理、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研究與示范、雙碳目標下的生態文明示范、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智慧黃河示范應用、新時代黃河治理戰略研究六大任務開展科研攻關。
當前,黃河水沙形勢依然復雜,下游泥沙淤積、河道擺動、“地上懸河”等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引發超標準洪水的風險依然存在。水沙協調與懸河治理方面,應科學決策、久久為功。
在雙碳目標下的能源研究與示范方面,黃河流域風、光、熱、土地資源豐富,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建設黃河流域綠色能源基地,向“零碳能源”目標邁進。
在雙碳目標下的生態文明示范方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黃河流域為整體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和生態碳匯技術研究。用“兩山”理論推動鄉村振興,把碳中和納入農林牧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開展綜合示范。
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方面,針對源區生態保護、中游水土保持和灘區生態修復,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上中游打造光伏農牧業一體化產業,推進土地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黃河灘區發展風、光綠色能源,提升灘區林草生態系統碳匯能力,以碳交易為機遇增進灘區人民幸福。針對城市遇災脆弱、能耗和碳排放高等問題,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城”的新發展格局,增強人民安全感。
在智慧黃河示范應用方面,放眼全球看黃河,考慮多圈層相互作用,考慮碳圈和氣候變化,以行星尺度多圈層大數據模型研究帶動黃河水沙中長期預測的突破。在流域應用層面,建設黃河大腦和智慧黃河數字孿生,為水資源調度、極端天氣監測預警與應急除險等提供科技支撐。
聚焦黃河文化,保障長久安瀾,集自然、人文、科學、科技、工程于一體,考慮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綜合效益,開展黃河治理戰略研究。
以人才為中心創新體制機制
黃河實驗室由黃河水利科學研究院、鄭州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水平科研單位聯合共建,將設立學科集群,以重大科研任務為紐帶,組建“核心+協同”團隊,聯合攻關、實現突破。
堅持以人才為中心,創新體制機制是關鍵。在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著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臺。為此,王光謙特意強調:“破除一切制約科技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黃河實驗室要為黃河和河南引全國乃至全球之智,引進、培養、用好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
我們經常說的“卡脖子”技術,就是因為基礎研究支撐不夠,導致瓶頸技術難以突破。黃河實驗室要向基礎研究和戰略研究傾斜,通過實施“揭榜掛帥”“賽馬制”“PI制”等新興科研組織方式,行政與科研分離,釋放創新活力;建立新型項目立項與組織機制,凝練“一流課題”;建立項目導向的人事管理和激勵機制,組建“一流團隊”;探索靈活合規的經費管理制度,賦予實驗室獨立經費使用權;建立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對接機制,打造“一流創新生態”。
久久為功,方能善作善成。緊跟科技創新的步伐,與時代同頻共振,黃河實驗室定能在河南建設國家創新高地上有所突破,為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貢獻科技力量。 (編輯 施尚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