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斷發展,人類壽命增長,脊柱類疾病患病率越來越高,人體脊柱結構復雜,實施手術非常困難。不僅是脊柱疾病,很多復雜的病癥在手術中稍有不慎就可能會造成患者病情加重。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與醫學診療的發展,人工智能與醫學手術機器人發展突飛猛進,近十年被快速應用到臨床。10月22日,由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主辦的骨科手術機器人啟用發布會暨河南省人工智能&骨科機器人(天璣)輔助手術高峰論壇在鄭州院區隆重召開。
醫院脊柱微創中心主任朱卉敏教授主持本次發布會,對各位專家的到來表示歡迎。他在歡迎詞中提到,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作為一所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大型骨科??漆t院,不僅僅繼承了傳統中醫骨科的精髓,還緊跟科技發展的步伐,不斷引進技術,更新設備,始終保持著較高的區域先進性,所以,為了加強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的技術認知及了解,今天隆重召開此次盛會,邀請到國內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專家,聚焦機器人輔助手術的創新發展與臨床應用,以更好地推動骨科手術機器人的拓展研究與持續創新發展,更好的服務病患,同時也滿足國家創新戰略的需求。
多位專家共同參與“天璣”骨科機器人啟用儀式
剛剛與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簽約并成立工作室的陸軍軍醫大學新橋醫院周躍教授在回答媒體提問時說到,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聰慧的,也具有很強的機動性和思考能力,但和有些智能化的儀器相比,大腦是有限的。智能化機器本身有強大的學習能力,能夠補充人腦在精準程度和操作速度上的不足。在未來,智能機器人會成為現代醫學發展的重要方向。
醫院脊柱外四科崔宏勛主任列舉了機器人應用于臨床的三方面好處:一是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精準度。以脊柱為例,脊柱的內固定要求非常精準,稍有偏差,就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尤其是在復雜手術中,人工置釘非常困難,即使是很有經驗的外科大夫,過程中也會存在一定偏差。機器人的手臂位置能夠自動補償移動位置,在其輔助下,偏差可以縮減到0.5毫米。二是可以產生最強最優的治療方案。在電腦上,機器人通過事先的掃描形成三維圖像,精準規劃,以最優方案實施手術,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并且手術機器人的應用,使一些疾病的治療從之前的開放手術轉變成為微創治療成為可能。在微創下,可以減少軟組織的分離和關節囊的保護,不僅給患者帶來微創治療的體驗,同時能給其遠期療效帶來更好的保證。第三是能減少骨科手術透視次數,減少手術中對患者和醫生的放射性損害。
在隨后進行的人工智能&骨科機器人(天璣)輔助手術高峰論壇,包括周躍、吳新寶、高延征、李無陰、馬學曉、陳博來、王軍強、孔凡國、崔宏勛等在內的二十余名專家教授圍繞醫學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及臨床應用這一主題,從人工智能在醫學影像識別方面、臨床醫療智能決策方面、醫療智能語音方面、“互聯網+”醫療等多個研究方向進行專題講座及熱烈討論。
除了此次發布的焦點“天璣”骨科機器人之外,醫院陸續配備了用于手術室和院區內環境消毒的鈦米消毒機器人、智能消毒機器人;為解決骨科疾病患者就診不便、醫患溝通障礙等問題研發設計的便攜式居家康復隨訪機器人“洛小骨”等。隨著這些醫學機器人的投入應用,打開了骨傷科疾病治療的新局面,標志著醫院在現代醫學發展中朝著數字化、精準化、微創化、智能化的方向邁開巨大一步。
來源: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張艷濤 宋藝博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