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李興佳 張郁/圖
新鄭市南龍湖有個大學城,密布了八所高校,數十萬學生,可是在安全出行上卻有煩心事。
吐槽者稱,這里摩的盛行,但安全難保,但支持者說招手即停、說走就走;吐槽者稱,新鄭-鄭州段公交擁擠,但支持者說環保節能;吐槽者稱,地鐵里滿車廂的韭菜味、汗味和躲閃不及的人潮,想想就犯怵,但支持者說地鐵快捷、準時。
那么,啥樣才是安全實惠的出行呢?誰為新鄭市大學生的安全出行護航?
公交
有人吐槽“公交服務態度差”
有人點贊“公交能減少九成事故率”
有不少同學為公交車打Call。
新鄭市大三學生小林曾看到過一組數據,與小汽車相比,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交通事故率和傷亡率可減少90%左右;公交車可以大大提高城市交通系統的運行效率,緩解交通擁堵,運送相同數量的乘客,公共交通的道路資源占有率僅為小汽車的10%左右。
公交車在節能和環保也有很大優勢。如運送相同數量的乘客,公共交通與小汽車相比,可節約能耗80%以上;公共交通在高峰時段每人每公里平均排放的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不到小汽車的20%,一氧化碳不到小汽車的10%。
相反,也有同學吐槽新鄭-鄭州公交部分線路的服務不夠好。
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就讓王先生對公交出行“另眼相看”。他過著雙城生活,晚上住新鄭南龍湖大學城,白天來市區上班。
那是幾天前的雨夜,他和女友坐回南龍湖的552公交車,途中矛盾爆發了。
“乘客提前喊下車,司機和售票員就吆喝‘剛才喊著下,你咋不下啊’。但真正到站點時,他們只顧自己聊天,根本不管誰下不下車。快到站點時,我提前說了要下車,但車沒停,司機只管喊‘你下啊’。我當時直接怒了!”
小芝(化名)是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的學生,她講述了自己的經歷:“坐567、552公交車,平時3元錢,帶行李箱時5元。”
摩的
有人吐槽摩的“半路加價”
有人點贊摩的“招手即停”
新鄭市南龍湖高校區摩的(含私家車)云集,尤以西亞斯為最盛聚集點。司機們甚至自發形成了一個組織。
有學生對摩的并不待見。小芝在南龍湖大學城讀大一,她自稱吃過不少私家車的虧,“有時候從我們學校到鄭州,四五個人拼個私家車,一個人最少也得25元,如果拿行李多的吧,他還會另外加錢,走在半路有時候也會問你加錢,如果不給錢他就說把你扔在半路。”
她習慣坐摩的,卻是無奈之舉,“除了坐摩的,就剩兩條腿走路,我都不知道咋出校門。又沒有共享單車,我們學校的單車還是學長學姐從西亞斯騎過來的。”
小科(化名)是南龍湖校區中原工學院的學生,他遭遇過“小紅車”加價的經歷:
“我們這的三輪車叫做小紅車。地鐵口離我們學校比較遠,到地鐵口要么滴滴打車,要么就是坐小紅車,晴天去坐小紅車時,問下價格有的說八元,有的說七元。下雨天漲到十元。有一次從鄭州回學校,下了地鐵后看著雨下得太大,就想坐小紅車,一問價格要十元,就沒坐了。淋著雨在路邊等滴滴,滴滴到學校都是六元的,不想多掏冤枉錢。”
在航空港區上班的孫女士講述,“新鄭到鄭州火車站的私家車,面包車那種,里面塞20個人,人都要掉下來了。”
也有學生偏愛摩的出行,認為摩的遍地都是,招手即走。
地鐵
有說“擁擠和汗味最不能忍”
有稱“快捷準時”
港區上班族孫女士是地鐵開通后的獲益者,有了城郊地鐵,新鄭群眾出行方便很多,不過她覺得擁堵最不能忍。
“超級擠,城郊線差不多一二十分鐘一趟,每逢周末學生和周邊廠區進城出城的擠到一起,廠區二十多萬人,學生也有幾十萬人呢!”
想想滿車廂的韭菜味、汗味和躲閃不及的人潮,她就怕。“周末舉家去鄭州市里逛街的新鄭市民特別多。航空港區的企業和鄭州過來上班的人也越來越多,除非公司有班車或者自己有車,不然上下班的通勤真的是很頭疼的一件事情。”
而且,“晚上七點四十九往港區方向最后一班城郊線,公交基本上晚上七點半末班車,太早了。”
地鐵也有忠實粉絲,不少學生為地鐵打call,“公共交通比出租車安全。地鐵干凈、快而且準時,也僅僅是上下班高峰期擠,平時還好。”
“我們一般去市區坐公交,畢竟就在學校門口。坐地鐵的學生也挺多的,不過得先換乘滴滴到地鐵口。”
疑問
城市出行本該更美好
新鄭市大學生出行難何解?
厭倦了前后夾擊,厭倦了巴士桑拿,厭倦了路怒癥,厭倦了你推我桑,厭倦了和陌生人的貼面舞……原本,城市出行本該更美好。
有人士指出,“讓出行更美好”是城市出行的夙愿,但美好出行的基本前提是安全。
什么才是安全出行?新鄭市大學生的出行安全誰來負責?新鄭市大學生出行難何時才能解?
學生們在等待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