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機器人總動員》的一個場景,人們躺在會飛的椅子上,操控想要的東西,自動飛來。
這種“貨找人”的場景已經變成現實。在鄭州“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社區店內,業主在家手機下單,智能機器人送貨上門,5分鐘到家,真正變傳統零售的“人找貨”為“貨找人”。在疫情期,因為無接觸配送需要,這個店迎來暴增訂單,日營業額一度高達4萬多元、產生約600個訂單。
機器人配送黑科技,再加上24小時營業,給了智慧社區店無限想象空間。未來兩年內,它在鄭州將開滿1000家。
送貨機器人成小區明星,日最高營業額達4萬
上線第一天,吸納的業主數量達到1700人,一周后,整個亞星金運外灘望江居有近3000個業主被萌萌噠的機器人智能配送吸引,成為會員。
這是智慧社區店“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于2021年8月鄭州疫情期推出機器人無接觸送菜入戶服務后的數據。這個智慧社區店連同店內的智能機器人,由河南省吉立達機器人有限公司聯合國企河南省暢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
原先只在科技影視劇里看到的黑科技,在真實生活中上演,機器人一下子榮升為整個小區的明星。甚至有業主專門下單并不急需的零食,只為過一把高科技癮。還有業主激動地描述,“我納悶它咋按電梯的,就聽見它發出語音指令‘電梯先生請幫我按29樓’,也沒見電梯亮,俺娃娃就等著看上不上電梯,結果電梯門一開,機器人自己就進去了。”
口碑帶來炸裂式傳播。店員回憶,“根本不用推廣,每天上千人自動入群,微信群一周建了5個。訂單排著隊等著。”
流量繼而轉化為業績。“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經常爆單,疫情期最高峰一天銷售額達到4萬,發出600多個單子,平均每天銷售額在4500元-5000元。其中有一半的配送是由機器人完成。6個店員連軸轉分揀、包裝,有個姑娘累得腿疼大哭,根本忙不過來!”
2000個SKU、5分鐘送達,做業主的“共享廚房”
1月16日,記者在“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望江居社區店看到了矮胖的機器人。
記者隨機跟蹤了一臺機器人,只見它接到訂單后,一路避開門柱、墻體,駛向電梯口,向電梯發送乘梯指令后自動進入,抵達8層后,給業主發送了提貨短信,約一分鐘,穿橙色睡衣的女士打開房門,輸入驗證碼,提走了機器人肚子里的蔬菜。整個過程只用時7分鐘。
這樣的機器人,可以自主導航、自主避障、自主充電。消費者不用下樓,點擊手機可在微信小程序或者APP上下單,機器人接單后,自主乘電梯、入戶到家,平均5分鐘、最慢15分鐘送達,真正“足不出戶”全程無接觸買菜到家。
也正是因為機器人服務,門店實行24小時營業,不僅可以送菜肉蛋奶,還能送食品、飲料、急救藥等。店內的SKU數量達到了約2000個。
相較于傳統便利店,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走的是智慧商超路徑,它依托于“物聯網+新零售+Ai機器人配送”,主打“智能倉儲式百貨商超+線上下單+機器人配送”模式。
吉立達公司創始人萬博說,街鄰鮮生·吉立達便民服務站要做的是,深耕社區市場,圍繞業主和家庭核心需求,主打手機下單、機器人配送、24小時營業,依靠店內生鮮、食品百貨乃至非處方藥等約2000個SKU,成為每一個進駐社區的“共享冰箱”和“共享廚房”,讓用戶能在最短時間內享受到最新鮮食材。
社區商業大爆發,機器人配送打通最后100米
國內商業經歷了從九十年代百貨時代到購物中心再到主題Mall的更迭,如今疫情反復、政策加持和“宅經濟”急速增長下,社區商業迎來爆發春天。
疫情迫使消費者視線從萬達廣場、正弘城轉向家門口的社區店,距離近、客群穩、碎片化購物,是社區商業相比城市購物中心所無法比擬的。疫情重創下,城市綜合體客流銳減,卻換來了“小而美”社區店的滋長。同時,新生代消費者“宅”“懶”的需求,樓底下的鄰里型商業恰好契中了這部分用戶的距離痛點。
此外,政策也在極力給智慧社區店加碼。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的意見》,其中提及重點對城鎮老舊小區、新建居住區、城鄉結合部小區加強商業網點布局,推進“一刻鐘生活圈”發展。
各項利好在數據上得到了顯現——國家相關部門數據,城市居民30%-40%的消費支出,均集中在社區周邊1公里范圍之內,且這一比例仍在上升。未來10年,我國社區商業消費將占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三分之一。
但是,美好想象的背后現實卻是,社區商業的主力“便利店”遭遇著飽和與內卷,同一個小區開業四五家便利店并不稀奇。
如何在業態相近的便利店廝殺中脫穎而出成為社區網紅?能否真正便民和貼心,能否真正解決社區店普遍面臨的最后100米配送難題,才是俘獲業主的秘訣。
融合了“手機下單、機器人配送、24小時營業”的智慧社區店,是河南省吉立達機器人有限公司給行業提供的一種解題思路,打通疫情下小區配送最后100米,取得防疫和用戶體驗的微妙平衡。
在消費需求多元化和消費升級背景下,街鄰鮮生·吉立達社區店的機器人配送,既能夠完美解決年輕人“社恐”、“懶宅”難題,迎合老人用藥、孕婦救急需求,避免到店過分推銷的尷尬,又以一種黑科技方式提升消費者個性新奇的體驗感。
顛覆傳統零售業,變“人找貨”為“貨找人”
街鄰鮮生·吉立達采用的智慧社區店模式,是對整個零售行業的創新乃至顛覆。
以往,傳統零售主要是“人上門”,機器人送貨釋放了更大勞動力,變為“貨找人”,變被動銷售為主動配送。就像網購之于傳統百貨,外賣之于傳統餐飲,機器人配送模式則給傳統零售行業帶來了顛覆。
在傳統便利店通過提高固定工資、人工成本等手段壓縮配送距離時,河南省吉立達機器人有限公司則以超低成本的全程無人銷售,突破了商品與用戶之間的最后距離,實現了“在用戶身邊、送到用戶面前”。
消費者與機器人交互,產生了消費偏好、習慣等數據,繼而構成了消費者畫像,用于更好指導商店針對性營銷、規避盲目推銷,反過來提升用戶體驗、增加銷售,形成良性商業循環。
這也正契合了國家層面提倡的“智慧零售”。1月14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消費工作的通知,重點提及發展“門店到家”服務等零售新業態,“鼓勵辦公樓宇、住宅小區、社區商圈等加快布局配套智慧超市”,“發展無接觸交易服務”。
在街鄰鮮生·吉立達構筑的新零售語境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用手機、機器人等智能終端融合線上,重構人、貨、場、服務的智慧消費生態,促使實體商業從傳統零售向依托物聯網、大數據驅動的新零售形態進階。
7年技術研發+國企資源加持,比傳統便利店節約50%成本
宏大敘事架構下,街鄰鮮生·吉立達也有自己的微觀優勢。
近年,越開越多的便利店除受飽和困擾外,還受到快速上漲的人工、房租等成本擠壓,利潤空間逐年減低。
街鄰鮮生·吉立達社區店專門開在小區地下室,直接沖擊了當下高房租、利潤低、回報慢的行業痛點;機器人配送,則用先進智慧手段突破了高人力成本、管理難、復購率差的行業弊端。
夜間消費市場足夠龐大,但是相對應的,人們夜間城市生活需求并未得到滿足。吉立達正在推24小時服務,實現了消費者全時段全流程自主購物、到家配送,這也是在內卷的便利店市場中殺出重圍的砝碼。
基于以上,相較于傳統便利店,吉立達所開創的主動式無人零售系統,可以節約50%的投資及運營成本,這將有利于吉立達快速鋪開,占領市場,形成規模。
支撐街鄰鮮生·吉立達穩健商業模式的背后,則是吉立達長達7年的技術研發積淀和暢尚農業科技公司作為國企帶來的雄厚資源加持。
7年漫長細致的研發中,吉立達突破技術難關、不斷迭代、精益求精,掌握22項核心技術,讓機器人適應更多服務場景。暢尚農業科技公司依靠旗下的“街鄰鮮生”農貿市場店以及母公司旗下自有物流,為社區店提供從貨源到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的穩定供應鏈。
近在眼前的案例,最有說服力。目前街鄰鮮生·吉立達社區店已開業6家,會員數量達到了4萬多個,一家店的日最高營業額達到4萬元、訂單約600個。按照規劃,2022年計劃開業500家,兩年內開業1000家。
可以預見,不出兩年,這樣的智慧社區店和商業模式,將在鄭州大街小巷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