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上午,三川大地依然春寒料峭,但天明國際酒店三樓的會議室里卻暖意融融。
來自南京農大、省農科院、河南農大、河南工業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院士,與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及周口市有關領導一道,暢談周口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創建之路。
要有一流的創新治理
“周口創建國家農高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省農科院副院長衛文星說,河南糧食年產量約占全國的十分之一,周口糧食年產量約占河南的七分之一,周口在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同時,周口模式在黃淮平原傳統農區中也具有典型性:第一產業占比常年保持在10%以上,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這一高一低其實是傳統農區面臨的普遍問題。”衛文星說,從這個意義上講,河南“更中國”,周口“更河南”。
糧食生產的高地,決不能成為農民收入的洼地。可是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周口國家農高區的創建,就是要一方面繼續保障好糧食安全,另一方面不斷推動農民增收。”衛文星說。
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有一流的創新生產、一流的創新主體、一流的創新生態和一流的創新人才,以及專門為之服務的一流的創新治理。“這是對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檢驗,恰恰反映了一個地區科技創新的‘軟實力’。”
而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在農高區的創造中,同樣責無旁貸。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打造好周口黃淮地區小麥糧食生產示范區提供智力支撐。
展現小麥現代產業與未來產業
國家小麥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許為鋼早年從陜西楊凌國家農高區走出,對那里的創新生態頗為了解。
楊凌國家農高區高校科研院所多,創新主體密集,是許多農業創新技術的策源地。相比之下,正在創建中的周口國家農高區由于本地比較缺乏高層次科研創新團隊,大量的團隊都要靠引進。
“因此,一定要創新團隊與人才的管理辦法,讓參與者煥發出主動的精神、飽滿的熱情。”許為鋼建議。
農高區創建過程中,要突出農業高新產業這個鮮明特點,通過小麥技術的創新、融合,與產業鏈的所有環節協同發力,為世人展現現代小麥產業乃至未來小麥產業發展的光明前景。
錨定糧食生產與農民增收雙向目標
當下,國際形勢風云變幻,糧食安全牽動人心。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糧食生產這張王牌。
“周口農高區創造中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著力實現糧食生產與農民增收的雙向目標。”河南農業大學校長介曉磊說。
這里雖然缺乏高層次的科研力量,卻在糧食生產及產業布局上具有獨特優勢。作為原材料的糧食產量巨大,方便運輸、儲存、就地加工。在全產業鏈的構建上,金丹科技等糧食精深加工企業也形成了一定的先發優勢。
周口市將集全市之力,在建設好鄲城核心區的基礎上,在周口全域布局農高區一般功能區、產業集聚區、實驗示范區。同時,以項目為載體,完善組織架構,搭建發展平臺,打造一流的創新生態。
周口市委書記張建慧透露,“我們決定在中心城區最好的區域,規劃建設人才公寓,以周口農科院為基礎條件,搭建農高區創新核心區域,將配套醫院、學校,出臺就醫、就學相關政策,形成完整配套的支持農高區全產業鏈發展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