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頂端新聞·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掉 李昊 通訊員 劉飛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鄉村產業發展前景越來越廣闊。智慧農業、數字鄉村、農業物聯網……這些聽起來很時髦的農業詞匯,如今正在商水縣,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生根發芽”。
一大批年輕人懷揣著夢想,帶著新的理念和技術回到家鄉,投身于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土地,成為新時代的“追夢人”。
聽,春日大棚內的萌動
陽春三月,又到了萬物萌生的季節。走進商水縣鄧城鎮白蛇村,100多座大棚沐浴在清晨的陽光里。大棚內,一株株羊肚菌正破土而出,悄然萌發。負責人蘇娟娟站在一側,一邊查看羊肚菌生長情況,一邊向工人們講解科學管理技術。
“羊肚菌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非常高,溫度穩定在20℃左右最好,澆水灌溉要保證濕度在70%上下。”“羊肚菌可以和雜草共生,不用松土除草,如果翻土不當,會傷害到土里的菌絲,影響其生長。”
今年32歲的蘇娟娟曾長期在云南從事食用菌種植,積累到一定財富和經驗后,她決定返回家鄉創辦農業合作社,帶動鄉親們種植羊肚菌致富。
“這100多座大棚全部采用恒溫設備、自動灌溉系統,為減少勞動強度,棚外還安裝了自動卷膜機,方便通風和降溫。”談起大棚內的“高科技”,蘇娟娟如數家珍。
棚外乍暖還寒,棚內卻溫暖如春。“羊肚菌從土里鉆出后,生長很快,月底前后就可以采摘上市了。1畝地產出800 多斤,按市場價80元一斤計算,100畝地,產值就達600多萬元。”蘇娟娟掰著手指頭,喜滋滋地算起了經濟賬。
聽,果園里奔跑的腳步
這幾天,家住商水縣鄧城鎮牛張莊村的李東峰一直沒能閑下來。他駕駛著三輪車,輾轉鄰村幾家養羊廠、養雞廠收購羊糞雞糞,好不容易轉運完,又趕忙囤積發酵成有機肥撒施到果園里。
“使用優質有機肥培育出的果子不僅果型好,而且味道也非常好!”李東峰擦著汗開心地說。
是在外務工,還是返鄉創業?李東峰也曾面臨人生的抉擇。從懷疑到嘗試,從1畝地到10畝地,從1個品種到10多個品種,他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人生蛻變。
去年從果樹萌芽到采摘上市,李東峰用直播收獲了一大批粉絲。他種植的獼猴桃第一年掛果,平均賣到10元錢一斤還供不應求。
如今,獼猴桃樹正攢著勁,等待著收獲的那一天。“今年果園會進入盛果期,畝產收入2萬元沒有問題。”
果園內,李東峰一邊忙碌綁枝一邊查看各個平臺這幾天又增加了多少新粉絲。抖音、快手、視頻號……這些新媒體,正成為李東峰這樣的新農人得心應手的“營銷工具”。
聽,麥苗拔節的聲音
走進商水縣高標準良田,一望無際的麥苗迎風起舞,煥發出勃勃生機。
從2014年畢業于河南農業職業學院,劉記森已經跟隨父親在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摸爬滾打了近8年,如今他已能獨當一面。
“你看,這是應用物聯網可視化系統,點開‘視頻監控’,就能適時監控農田里的莊稼長勢及病蟲害情況。”劉記森掏出手機輕輕一點,田里的實時圖像立刻傳來,綠油油的麥苗掛著水珠,仿佛能聽到麥苗拔節的聲音。
除了物聯網可視化系統,高標準良田內還配備有田間氣象站、土壤墑情監測站、病蟲害防治監測站、自走式節水灌溉系統等。據劉記森介紹,天華種植專業合作社目前共配備有各種農業機械260多臺套,植保無人機10架,載人植保機2架。
“鄉村要振興,農業現代化是必由之路。”劉記森心中早已制定好了規劃,“下一步,合作社將會在智慧農業發展、研究培育新品種、延伸產業鏈上下功夫,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奔頭的事業!”
從傳統耕作到智慧農業,從零敲碎打到規模化經營,從量少價低銷路不暢到線上線下供不應求……這群懂管理、有技術、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人,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家鄉這片熱土,耕耘著屬于“新農人”的“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