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趙同增本報通訊員楊曉燕謝添
“要沒有‘中國好人’冷中玉的幫助,我們就找不到自己的‘根’了!”11月26日下午,記者接到一通來自四川的電話,這名自稱“阿壩州民警鄭謙”的讀者反復請求,希望能借本報表揚表揚新鄉市原陽縣“熱心的冷大哥”。
鄭謙在電話中說,他的爺爺鄭德身本是原陽縣農民,1947年19歲時,在跟著父母討飯的路上加入革命隊伍,1950年參加了解放“雪山草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別稱)的戰斗,后被安置在汶川縣工作,與一位羌族姑娘結婚生子。
“因為種種原因,1966年我們與老家失去了聯系。”鄭謙說,1982年爺爺身患重病,彌留之際不提留在左眼和腰上的彈片產生的巨大痛苦,卻反復交待子女一定要“找到老家”。
接下來幾十年,鄭謙的父輩一直沒有停止尋找“回家的路”,卻因為有用信息太少收效甚微。2008年鄭謙的父親去世時,又把這一愿望接力交給鄭謙。“回家”,已經成了三代人心中最大的“情結”。
轉機出現在今年8月份。鄭謙在九寨溝地震災區執勤時,遇到了穿著“原陽志愿者”紅馬甲前來支援救災的原陽縣城關鎮米莊村農民冷中玉,就趕緊上前“認老鄉”,并講述了自己的尋根故事,希望能得到冷中玉的幫助。
“本來也沒抱太大希望,因為我們找了幾十年都沒有結果。但沒想到的是,沒過幾天冷大哥就打來電話,說幫我們找到親人了!”鄭謙說,冷中玉返回原陽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據他提供的零星信息在全縣范圍內尋找,把范圍縮小到太平鎮鄭皋村,又專門找村里的老人多方打聽,用了好幾天才找到鄭謙70多歲的本家大伯。
鄭謙87歲的奶奶高興地立即召開“家庭會議”,按照羌族的禮儀專門做了祈禱,安排子孫盡快到河南尋親,并要他們把原陽的黃土帶回來告慰老英雄的在天之靈。
11月19日,鄭謙和家人駕車兩天半、行程1600多公里,回到了老英雄鄭德身出生長大的故土,祭拜了祖先,見到了老家的親人們,圓了一家三代幾十年的“尋根夢”。
“這全得感謝冷大哥。他姓冷,但心比誰都熱!”鄭謙告訴記者,他從冷中玉身上看到了河南人的熱心仗義,也為自己身上流著河南人的血由衷自豪。
今年52歲的冷中玉,是一名普通的農民,自1996年慰問黃河抗洪搶險部隊以來,就成了一名鐵桿志愿者。湖北省嘉魚縣洪災、湖南洞庭湖洪災、安徽洪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災害、雅安地震、四川九寨溝地震……他自掏腰包捐贈物資,帶著深情慰問官兵,身影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救災前線。2015年2月,冷中玉入選“中國好人榜”。
來源:河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