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制圖\鄭萌 |
河南商報記者 宋曉珊
近日,鄭州版非國有博物館政策落地,這是河南第三個城市推出相關政策。
未來,非國有博物館“群落”將在鄭州崛起,更有深度的文化氣象將在政策的撬杠下橫掃鄭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古村落區域。
【關注】
自建非國有博物館有補助
繼洛陽、開封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后,鄭州市非國有博物館扶持辦法(試行) 的通知近日發布,力度很大,而且很有看點。
比如,新建非國有博物館在符合條件的基礎上,建筑面積達1000平方米以上的,給予一次性1000元/平方米補助,最高可獲300萬元補助;除了自建博物館予以補助,租房建非國有博物館的,最高每年也能獲得50萬元租金補助。
此外,政府職能部門還將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管理運行效能進行考核,考核優秀的每年獎勵40萬元,合格的每年獎勵20萬元,不合格的不予獎勵。
當然,真正讓非國有博物館大咖激動的是,鄭州試圖打造“民辦公助”模式,將非國有博物館職稱評定納入博物館專業技術職稱評定,這也就意味著非國有博物館和正規國有博物館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
【現狀】
民間收藏數量過億
除了河南,西安、成都、蘇州、深圳等地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重視非國有博物館建設發展。非國有博物館建設真的有那么重要嗎?
來看一個數據。2017年7月20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答記者問時稱,全國國有文博單位收藏的文物總量為一億一千萬件。但是民間收藏者的數量已經破億,按每人收藏一件,民間藏品數量就破億,因此僅從數量上就可與國有博物館一決高下。
鄭州市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館長李寶宗多次表示,“收藏,永遠只能是‘小眾’的事情,但其所藏,則屬于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因此,‘小眾’有責任、有義務使其成為社會‘大眾’的公共文化共享。”
建一個博物館其實是很多民間收藏者的終極夢想,但建一個博物館每年的運營費用為50萬到100萬元,不少民間收藏者不具備這樣的實力,因而大量藏品只能被封存,被小部分把玩。
【經濟賬】
非國有博物館誰需要扶持?
河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康國義說,截至目前,全省共批準了120多家非國有博物館。因為一些還在籌備開館階段,目前全省已經開館的非國有博物館有七八十家。有48家民辦博物館已經在“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項目部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上線,實現了民辦博物館的數字化生存。
在河南非國有博物館中有些運營不錯,如中國廚房文化博物館、開封市北宋官瓷藝術博物館等博物館都依托公司注資,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產業鏈,基本上能自負盈虧。非國有博物館中最困難的是紅色藏品博物館、民俗博物館等,這些博物館投資少,一般由一些經濟實力不強的人士經營。
另外,非國有博物館中的文物博物館投資巨大,目前主要有兩類,一類如大象博物館,收藏者本身實力雄厚,藏品豐富;另一類就是靠此前家族或者個人積累了不少文物藏品,但因為財力有限,博物館運營舉步維艱。
【前途】
非國有博物館未來可期
什么是非國有博物館?據介紹,它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資產設立,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性組織。
今后,鄭州鼓勵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古村落區域內設立非國有博物館。在“公辦民助”模式下,由縣級新建博物館中探索多元主體合作辦館模式。所謂“合作辦館”就是在不改變藏品的所有權屬性及館舍土地使用性質的前提下,允許符合條件的非國有博物館依法參與國有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提供專業化服務。此外,政策還允許“非國有博物館依法申請登記為慈善組織”,這樣一來這些博物館就可以接受社會捐贈并享受相關稅收優惠、金融政策支持。
另外,非國有博物館享受公益性事業單位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待遇,電水氣暖的使用價格執行當地居民標準。
11月25日,河南民辦博物館協會召開會議,對非國有博物館的發展做出規劃。比如,動員全省非國有博物館一起參與,每年推出一個在國有大館舉辦的高檔次展覽;從2020年開始,每年爭取出版一批《河南省民辦博物館藏品大系》,并計劃到2028年時出齊100卷。
看起來,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態勢全線飄紅,不過康國義也提醒,中國被盜文物信息平臺近期要發文,因此石刻類非國有博物館一定要對收藏來源不明和來源不合法的藏品進行鑒別,否則很容易涉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