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世界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僅占5%,確診患者(第二狀態)占20%,75%的人處于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渡狀態,WHO稱為第三狀態,也就是我國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失眠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亞健康類型,國外學資料顯示,一般人群中有失眠主訴的流行率為10%-60%。
失眠患者的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入睡困難、早醒、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淺、睡眠期間覺醒次數增多、整體睡眠效率下降,患者主觀感受第二天精力不足、渾身乏力、無法集中注意力、記憶力下降,嚴重者可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偶發的失眠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一般通過第二天的補償性睡眠癥狀可以緩解,但如果失眠持續一個月以上,就應該尋求專業醫生幫助,最常使用的方法為鎮靜催眠類藥物治療,但長期服藥患者對藥物容易耐受,服藥劑量會逐漸增加,停藥時還容易引起停藥反應,因此,不斷尋求失眠癥治療的新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治療為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治療失眠癥的新方法,主要通過磁場刺激來改善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狀態。一般來說,大于5Hz的刺激為高頻刺激,可以起到興奮大腦皮層的作用,小于2Hz的刺激為低頻刺激,可以起到抑制大腦皮層的作用。
原發性失眠患者主要表現為大腦皮層興奮性的增高,我們可以在其頭頂部,也就是腦電圖導聯的Cz位置給予低頻刺激,一般為一天一次,治療五天,休息兩天,一個月為一個療程。而對于由于焦慮、抑郁障礙所引起的失眠患者,我們可以在調理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同時來改善其失眠癥狀。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我們的大腦分工,我們的大腦前額葉區是管理我們情緒的主要腦區,左側大腦前額葉區域主導我們的正性情緒,右側大腦前額葉區域主導我們的負性情緒,而中間的胼胝體使兩者之間互相抑制。抑郁癥主要表現為左側前額葉皮層興奮性降低,而右側前額葉皮層興奮性相對增高,由抑郁障礙所引起的失眠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早醒,我們主要給予其左側大腦前額葉也就是腦電圖導聯F3位置高頻刺激,由于左右大腦的交互性抑制作用,我們同時也給予其右側前額葉大腦低頻刺激,當然,左側大腦的刺激為主要刺激,刺激次數要多,而右側大腦僅為輔助刺激,刺激次數要少。
而焦慮障礙主要由于雙側大腦前額葉興奮性增高或右側大腦前額葉興奮性相對增高,引起的失眠臨床癥狀上主要表現為心煩、過度擔心害怕、入睡困難、易醒,我們可以給予雙側大腦或右側大腦前額葉低頻刺激,同時也可以右側低頻刺激為主刺激輔助左側高頻刺激,刺激次數和療程與原發性失眠患者相同,在治療的同時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癥狀隨時調整治療方案,同時輔助以藥物治療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當然,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也有其禁忌癥,如血壓過高、顱內有金屬器材、顱骨缺損等都不能進行治療,而結合近紅外光譜成像檢查可以更直觀的了解其前額葉的興奮和抑制情況,從而制定更合理的治療方案。
(作者:河南省精神病醫院神經電生理科 段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