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來源:《2017中國互聯網保險行業發展報告》 制圖:沈亦伶
“奇葩”險種真假莫辨,消費者小心被坑——
互聯網保險,別玩“險招”
互聯網保險,玩得有點“嗨”,當心“掛羊頭賣狗肉”的假創新
不久前,明星鹿晗和關曉彤公布了戀愛消息,粉絲沸騰。淘寶網馬上有商家開始銷售“鹿晗戀愛險”,每單保費11.11元,承諾如鹿晗關曉彤一年后仍保持戀愛關系,商家便支付雙倍金額,不少粉絲竟然投保。
如今,網絡世界無所不包,“奇葩”險種層出不窮:違章貼條險、熊孩子惹禍險、扶老人被訛險、忘穿秋褲險、美廚娘關愛險、腸胃險、痘痘險……險種之多之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大多數互聯網保險費用并不高,便宜的僅需1元,“毛毛雨”隨手投;多的百十元,花得也不心疼。此外,很多險種提供定制化“套餐”,微信、支付寶就可以轉賬。于是,“我的保險我做主”,個性化、去中介化,使其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熱捧。有數據顯示,互聯網保險70%以上使用者為“80后”到“90后”的年輕人。
可是,對消費者來說,某些互聯網保險,其實并不保險!
一是有詐騙和非法集資嫌疑。一些險種并非保險機構開發、銷售,保單毫無法律效力。比如某淘寶小店銷售的戀愛險,“99元一份,兩年期滿結婚,贈送婚禮策劃以及199元禮金;滿三年結婚,禮金額度提升至299元”,看上去甜甜蜜蜜,實則暗藏風險——所謂保單,不過是商家自行印制的一張紙,若該險種大賣后商家卷款跑路,哪里還有禮金可追?
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朱銘來指出,目前有些流量平臺假借保險之名非法集資,或撒出高額回報的“誘餌”,或偽造保單,騙取消費者資金。這些平臺并不具備保險代理資格,按規定只能為保險雙方提供客戶推薦、保險比價等業務,但他們顯然在違規違法銷售。
二是有博彩性質,“網銷保險”可能是網絡賭博。前兩年,某些正規保險機構銷售霧霾險、世界杯遺憾險、寵物懷孕險、股票跌停險、中秋賞月險。專家指出,這些保險“標的”毫無規律可循,定價和條款更沒有風險數據支撐,與賭博并無二致。所幸這些“創新”都被監管部門及時亮了紅牌。
三是商家對關鍵信息含糊其辭,產品名不副實。有些互聯網保險的條款不清楚,保險機構相關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充分,或者夸大理財收益、弱化保險產品性質,或者缺少風險提示,免責免賠付條款存在歧義和誤導,損害消費者權益。
北京某民營企業銷售人員張猛想給孩子投保一份健康保險,網上有一款年繳保費400元就可以享受普通病保額30萬元的保險項目,他粗略看了一遍條款就投保了。今年,他的小孩生了一場大病,治療和手術花費了十幾萬元。張猛去理賠時才發現,他投保的是醫療費用補充型保險。“醫保報銷了近80%的費用,我自己需支付2.4萬元。根據條款,保險公司還要免賠1萬元,最后只賠給我1萬元。”回過頭再看條款,才發現有免責、免賠額等說明,但都是用比較小的字號標注,“感覺就是故意的,讓人忽略掉這些特殊說明。”
四是個人信息遺失或泄露風險。太平人壽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有些公司與不具備資質的第三方網絡平臺開展業務。“看上去平臺與保險機構的系統對接了。事實上,投保后,保險機構還是要人工導出投保信息,再通過自家網銷、電銷或業務員直銷的方式完成投保。這種線上線下脫節的運行模式無法完整保留消費者的投保軌跡,極易發生銷售誤導和理賠難的問題。”業內人士擔憂,如果某些保險公司將客戶隱私數據放在公共“云”服務器上,或是自身信息系統出現維護不當等情況,都會導致客戶個人信息泄露。
專家指出,目前互聯網保險剛起步,市場發育還不完善。網絡場景定制、保費小額度、科技應用這些“便宜條件”,對消費者來說是雙刃劍。一方面,涌現了退運險、手機碎屏險等基于保險原理、定價較為科學的險種,滿足了多層次、多元化風險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某些掛羊頭賣狗肉的“保險創新”,借勢網絡忽悠、欺騙消費者。雖然每單額度很低,談不上“高風險”,但猶如金融市場的“牛皮癬”,讓人難受。
不僅消費者容易被涮,保險業面臨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數據顯示,2012—2016年,我國互聯網保費收入從106億元增長到2299億元,增長了20多倍;經營互聯網保險業務的保險機構從28家發展到124家。傳統的保險公司大都通過自建網站或者與第三方平臺合作等模式開展了互聯網保險業務。網絡平臺的“保險熱潮”勢不可擋,手機保險APP軟件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但風險也在潛滋暗長。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合作平臺方并不具備資質,給保險公司“惹麻煩”。太平人壽相關負責人指出,這些平臺一旦出現集體違約或擠兌等系統性風險事件,會反向傳導至保險公司,對保險公司當年甚至接下來幾年的經營業績及償付能力帶來嚴重影響。“有些保險公司與合作的平臺開展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但承保的資產較為復雜,風險敞口過大。”這位負責人說。
其次是假保單屢禁不絕。保監會不久前通報了多起互聯網小貸公司涉嫌冒用保險公司名義、搭售偽造的“小額貸款意外責任險”保單騙取受害人資金案件。其中,涉案機構上海騰蔚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者遍及廣東、江蘇、河北等多個省市,投資金額從幾千元到10多萬元不等,該機構號稱其貸款產品有“太平洋保理機構”進行保障,還向客戶出具了由該險企承保的“網絡支付賬戶安全責任保險”保單,但太平洋財險聲明從未與該機構有合作。別人造假、保險公司躺槍,要承擔“破壞容易修復難”的信譽風險。
還有數據定價風險。平安“一賬通”有關負責人認為,由于缺少相關歷史數據積累及應用,互聯網保險在創新型業務的經營上可能有較大偏差。“互聯網本身的虛擬性也會產生各種‘偽數據’,影響精準定價。”
信息與技術安全風險也不可忽視,包括員工在線操作不當引致的客戶信息泄露等法律風險,線下服務能力不足導致的信譽風險,非對面交易引發的帶病投保等。
“網絡時代,保險經營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打破行業壁壘,一旦發生風險,擴散起來也很快。”朱銘來認為,保險產品天然具有社會性、公益性,特別是互聯網保險,覆蓋面廣,每年新增保單可達十幾億份,客戶群體非常龐大,發生群體性退保、理賠糾紛,造成的負面影響將不局限于經濟領域,還會延伸到社會領域。“此外,如果互聯網保險給消費者的印象老是‘博眼球’‘不靠譜’,那無疑在破壞行業發展生態,動搖行業發展根基,這是行業的最大風險。”朱銘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