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中國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論壇暨中國酒曲探源傳承專家研討會在三門峽澠池縣國家4A級景區—仰韶仙門山召開。這是繼今年5月端午制曲祭典之后,仰韶邀集重量級嘉賓在仰韶仙門山舉行的首個酒曲學術研討會。

這次研討會匯聚了國內白酒釀造、生物工程、考古學等多個領域的頂尖專家和權威人士,他們來自江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酒史研究中心、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中國酒業協會、河南省酒業協會等業內著名高校、科研單位,代表著這些行業最前沿的發展力量。

會上,與會專家圍繞仰韶文化與中國酒曲的傳承演變、河南酒用小麥的區位優勢、曲酒釀造技藝的提高等主題展開了學術交流與討論。
酒曲,中國白酒“芯片”
此次研討會的核心主題為酒曲,河南仰韶酒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侯建光在致辭中提到:“此次‘中國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論壇暨中國酒曲探源傳承專家研討會’的舉辦,是對中國白酒‘芯片’——酒曲的一次全方位、系統化梳理與挖掘,期待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媒體朋友們從專業的視角提出各自的真知灼見,并對仰韶的發展多多建言獻策,點亮仰韶文化中蘊含的‘中國酒芯’。”侯建光董事長將酒曲形象地比喻為中國白酒“芯片”,酒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時也為此次研討會定下了基調。

酒曲是經濟發展的“芯片”。隨著產業規模的擴大以及政府層面的高度重視,仰韶酒業已成為澠池縣的經濟支柱。致辭中強調,此次曲酒探源傳承研討會的盛大開幕,“必將為我縣白酒產業發展以及仰韶文化的傳播注入更加強勁的創新動力,實現更大突破”。
酒曲是“豫酒振興”的芯片。河南省白酒業轉型發展專項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姚延嶺在致辭中提到,“仰韶文化和仰韶酒文化無疑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產”。
酒曲是中國酒類產業“芯片”。中國酒業協會副秘書長劉振國的致辭高瞻遠矚,他指出,“中國白酒仰韶文化科技論壇”與6月7日剛剛閉幕的“中國白酒領袖峰會”不謀而合,“為中國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弘文化、傳技藝、提品質
本次學術研討會,專家學者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弘文化、傳技藝、提品質”進行。
在“弘文化”方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做了《從考古發現看仰韶文化與中國酒曲》的主題演講,中國酒史研究員程萬松的主題演講為《從歷史文化演變角度談中國酒曲》;在“傳技藝”方面,江南大學副校長徐巖的主題演講為《酒曲的科學價值及研究現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韓北忠的主題演講為《中國制曲原料——小麥微生物初探》;在“提品質”方面,河南省農科院小麥所所長雷振生的主題演講為《河南酒用小麥的產業優勢及利用現狀》,河南仰韶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韓素娜的主題演講為《仰韶大曲的科研進展及質量優勢》。
弘文化——中國制曲的工藝源遠流長,仰韶文化時期是制陶技藝發展至鼎盛的時期,酒曲的誕生與陶器有著直接的關聯。正如報告中指出,仰韶文化最常見、最典型的陶器小口尖底瓶集釀酒器、貯酒器、飲酒器功能于一身,表明仰韶社會中存在廣泛的用酒傳統。
傳技藝——用曲釀酒是我國先民的偉大創造。會上,酒曲被評定為中國白酒的“品質之本”,從微生物技術角度對酒曲在白酒風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多維解讀,闡釋“曲為酒之骨”的科學內涵。
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小麥主產區,正如雷振生所長在報告中所說,河南“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合弱筋及酒用小麥生產”,其釀酒專用小麥具有“籽粒飽滿度較好、硬度低、黑胚率低、偏粉質”等特點,適宜白酒制曲。在韓北忠教授的主題演講中,比較了川、豫、皖小麥中微生物數量、主要成分等,分析小麥品種與大曲品質的關系,從而建立制曲小麥原料標準體系,推動農業發展以及白酒品質的提升。

提品質——無論是對中國酒曲釀造源頭的回溯,還是對傳承曲酒技術的研究,最終都要回到白酒的品質上。會上,王旭亮秘書長在其報告《中國酒曲技藝的傳承與創新》提出,酒曲品質要升級,傳承與創新是根本動力。王旭亮對此的解釋為“守傳統制曲內涵規律之正,吸收同時代科技文明成果,提升制曲理論與實踐的時代應用價值與活力”。仰韶酒業在酒曲方面是傳承與創新的代表,韓素娜總工程師 在會議上分析了陶融型白酒中溫曲和高溫曲的關鍵微生物和代謝物組成,探討如何規范化生產質量穩定的大曲。

學術研討會的最終目的,在于解決問題。此次研討會,白酒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著名專家、學者對于加強曲酒釀造基礎理論研究,深入探討曲酒釀造技術的推廣應用,推動制曲的專業化、智能化發展,提升豫酒的整體水平,為“十四五”豫酒振興目標的實現具有極大助力。
來源:仰韶酒業
審核:劉鶴洋
編輯:李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