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人民醫院腦血管病醫院常務副院長李天曉教授團隊,副主任醫師張廣林大夫主刀,為一名69歲疑難多發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完成國內首例顱內大腦中動脈M2段斑塊剝脫、顱內外血管搭橋、多發腦動脈瘤夾閉手術。
送錦旗 患者深表感謝
7月17日上午,接受手術的患者張女士及其家屬正在為出院做最后準備。
副主任醫師張廣林和多名醫護人員再次來到她身旁,查看恢復情況并囑咐出院事項。
“大夫,要不是你,我現在……謝謝!”說著,張女士雙手握住張廣林的手。站在一旁的家屬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錦旗,“醫德高尚醫術精,關愛病患暖人心”14個金色字體,印在紅色絨布上。
雙管齊下 創下全國首例
6月中旬,張女士突然喪失意識,清醒后頭暈頭疼、口歪眼斜、左側肢體感覺無力,在當地醫院治療,效果不佳。家人為進一步治療,慕名來到省醫。
李天曉教授和張廣林接診后,為其進行了細致檢查,最后診斷結果比當地初步診斷復雜許多。
這兩位平時沉穩、干練的醫生,在談及半個月前的手術時,既激動,又感嘆。
“這個手術難吶,全國第一臺,患者如今恢復的這么好,我們也很高興。”張廣林說,這臺全國首例手術用“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形容十分貼切。
原來,在張女士的大腦中動脈深處,不僅有斑塊,還有兩個即將破裂的動脈瘤。
這兩種疾病不論哪一種都足以致殘、致命。當同時出現時,極易發生腦出血合并腦缺血性腦中風。
風險不言而喻。要解決張女士的問題,必須兼顧“堵”和“通”。術前,李天曉教授專門主持疑難病例討論,組織腦血管醫院出血組、缺血組骨干專家,進行了詳細的術前討論,對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風險都制定了細致的應對處置預案,確保手術達到理想的效果。
醫務、護理等多部門也高度重視,積極配合,組織全院麻醉、護理、輸血等科室骨干力量,投入到這臺復雜腦科手術,并對這項國內首創技術進行了全方位大力支持。
首先是腦梗。張女士右側大腦中動脈M1長節段重度狹窄合并M2分支狹窄,經強化內科治療腦梗塞仍反復發作,介入治療難度大,風險高,支架遠期效果不好,只有進行顱內外血管重建,改善腦缺血,才有可能降低嚴重腦梗塞的風險。
要想疏通腦內閉塞血管,進行顱內外血流重建,首先要手工剝脫血管斑塊,這可謂是“逢山開路”。可是M2段位于大腦外側裂深部,手術操作空間狹小,操作空間只有指頭空間大小。
此外,大腦中動脈血管直徑不足3毫米,要完整剝脫斑塊、縫合血管,要在顯微鏡下放大十幾倍的情況下進行血管顯微手術,對顯微手術器械、醫生顯微操作技術等要求很高,堪比在雞蛋殼上雕花。然后將頭皮動脈血管分離出來,接到顱內與大腦中動脈M2進行吻合,也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
其次是腦動脈瘤。這種病號稱腦內的不定時炸彈,破裂隨時危及生命。
患者右側大腦中動脈M1分叉多發動脈瘤,其分叉口位置及遠近端血管都有重度狹窄病變,不利于介入支架放置展開,只能開顱進行夾閉,實現“堵”的效果。
關閉一處,就要連通一處,這意味著還要“遇水架橋”,在大腦中動脈遠端架起一座全新的“血運”橋梁。
作為已經在臨床工作20余年、經驗豐富的醫生,主刀醫生張廣林在2019年完成大腦中動脈M3段粥樣斑塊剝脫及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創下當時的全國首例。這一次在腦血管位置更深的大腦中動脈M2段動刀,難度倍增。
經過認真籌備,6月25日,張廣林、主治醫生常曉贊、王磊,住院醫師孔令華等醫護人員為張女士施行了“右側大腦中動脈M2斑塊剝脫+顳淺動脈(STA-M2)血管搭橋+大腦中動脈M1分叉多發動脈瘤夾閉術”,一臺手術完成3項高難度操作,再次創下全國首例。
術后張女士恢復良好,就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張廣林】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第四軍醫大學神經外科學博士。師從我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高國棟、趙振偉教授,在軍隊及地方從事腦血管病的介入及顯微手術治療20余年。先后在解放軍153中心醫院、鄭大一附院、河南省人民醫院工作。2007年在河南較早開展了煙霧病、腦血管狹窄、動脈瘤開顱及介入手術,完成高流量顱內外血管搭橋治療巨大腦動脈瘤,是我省為數不多的熟練掌握腦血管病復合手術專家之一。2019年11月開展了國內首例大腦中動脈M3斑塊剝脫及顱內外血管搭橋手術,煙霧病手術病例超1000例,居國內先進水平。目前神外腦血管病(煙霧病、腦出血、腦動脈瘤、腦血管狹窄、腦腫瘤等),年III級以上手術量超過700例,手術成功率達95%以上。
坐診時間:門診東區一樓 周五全天
來源:河南省人民醫院
責編:吳兵
審核:劉鶴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