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精神疾病患者在院治療的時間是短暫的,居家的時間是主要的、長久的。在患者-家屬-醫務人員三方中,核心的就是患者,能否認識到病中的情況是異常的,是否愿意去戰勝疾病,承擔自己的心理健康的責任,厘清想法和現實。這里想談一些想法和建議:
首要的就是遵醫囑服藥,不輕易的減停藥。癥狀控制越好,藥物會越來越少,藥物劑量不是一成不變。但也要注意,不能因為服藥而造成雙方的沖突,有因為強迫服藥而出現傷害行為。
針對精神疾病患者居家治療,有幾點建議:
1.保持良好的作息習慣,合理使用手機,不熬夜,適當運動,每周3次以上中等程度的體育運動在治療指南中為輕中度抑郁的一線治療方案。
2.正確看待疾病的癥狀,尊重合理要求。關注哪些癥狀是有疾病意義的。不過度關注或者容忍不一樣的地方,大家日常生活都會碰到的,不要有病以后帶著“放大鏡”去看待患者的一舉一動。
3.找尋異常發作的規律,學會應對癥狀。精神癥狀的出現不是持續24小時的,癥狀出現的話有影響,但沒有癥狀的時候,是相對正常的。再就是精神癥狀多為患者的主觀陳述,朝夕相處的家人可能能發現異常。發現異常的地方,不過度的指責,分清想法和現實,不要因為自己的想法產生過多的心理負擔。癥狀出現時,沒有危險的話不過多關注,不去爭論,多將注意力引導到日常生活中去。
4.注意溝通、交流的方式。很多家屬患者,都有體會,忙起來的話很少有癥狀的出現,希望能把患者在家的生活安排的豐富一些,不要簡單的一句話,讓他去做或者讓他鍛煉,而是想辦法陪同一起。如果對某個家人有抵觸的,找到能接受,能帶動起來的親朋好友。
5.接納患者目前的狀態,不要總是和沒病的時候做對比。由于疾病本身的影響,還有就是病后的生活環境的改變,包括藥物副反應帶來的影響,患者和家屬的體會會有不同,我們希望的是能接納目前的情況,從不好的地方逐漸的改變,不要期待一下回到正常狀態。從照顧好自己→照顧家庭→社會交往→簡單工作→普通工作,循序漸進,根據患者能力的提高而調整目標。不要過高的要求。這個過程也非一帆風順,可能會走走停停,甚至倒退。多關注積極的方面,看到努力的地方,不要輕言放棄。
我們相信:他可以做的慢,可以做的不好,但是他做了,對他來說就是進步。精神科的治療時間較長,對患者和家屬包括醫師都是挑戰,且行且看,不懼挑戰;道阻且遠,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河南省精神病醫院潘偉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