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總是需要來一點調味料,才更有味道。而食鹽是生活中必備的調味品。在煎、燜、燉、炒、煮等烹飪方式中都有它的影子。雖然很多美味的菜都要靠鹽來實現,但是這個令人又愛又恨的調味品吃多了的確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潛在的威脅。食鹽過多攝入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關系,還會加重胃黏膜損傷、加速骨質疏松,而且鹽攝入過多,皮膚也會變差。無論是為了健康還是美,控鹽都是至關重要。
不同年齡段該吃多少鹽?
2022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0~2歲嬰幼兒通過母乳以及多樣化食物可以提供足夠的鈉,因此輔食中盡量不要加鹽及各種調味品,需要單獨制作。其他各年齡段人群鹽的攝入量推薦控制在一個適宜的范圍內。
是不是少吃鹽就可以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說的“鹽”其實指的是鹽所含的“鈉”,減少攝鹽量,不僅僅是少吃咸味的食物,還要警惕一些食品中的鈉含量,吃著不咸不代表沒鹽,很多加工食品含隱形鹽例如“面包”,100克面包鈉含量為383毫克,2片面包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量的19%。
掛面——100克掛面鈉含量為600毫克,100克掛面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量的30%;
方便面——一袋方便面鈉含量為1900毫克,一袋方便面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了的95%;
蜜餞——尤其話梅的鈉含量為2000毫克,也就是吃一小袋話梅,全天鈉的量已經夠了。
所以,這些加工食品含鈉的量,也應該算在總的鹽或鈉的攝入量內。哪些食物中含有隱形鹽?調料:味精、雞精、醬油、蠔油、番茄醬、甜面醬、濃湯寶、沙拉醬、榨菜、腐乳等。
含有鹽的食物有:
主食:油條、掛面、面包等
甜點:奶酪、蛋糕、餅干、冰淇淋、糖果、巧克力、奶茶、布丁、蛋撻等
快餐:薯條、漢堡、炸雞、披薩、三明治、方便面等
熟食:香腸、熏肉、午餐肉、臘肉、醬牛肉、鹵肉、鹵蛋等
減鹽可以這樣做
1.起鍋前再放鹽
鹽最好是出鍋時候放,這樣鹽量即使放得少,咸味兒也可以很突出
2.少吃加工食品
建議少吃加工食品,購買加工食品要學會看配料表中的“鈉含量”
3.少喝湯
比如買的掛面。煮出來的湯就不要了,方便面的湯也一樣。
4.找代替品
對于一些重口味者,可以利用味覺的獨特性,來抑制食鹽的攝取量。如酸味就是咸味的“增強劑”,因此放小半勺鹽,只用加幾滴醋,就可以讓咸味更明顯,從而減少食鹽的用量。還有花椒、八角、桂皮、陳皮、大料、白蔻、辣椒等調味料可以代替。
為引導人們減少鈉鹽的攝入量,國家規定預包裝食品每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當中,鈉含量≤120毫克的,生產企業就可以在標簽上標注這個食品是低鹽食品。相應的,每100克中鈉含量≥800毫克的食品通常為高鹽食品,尤指零食和膨化食品類。 (作者: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院長 李敏)
不同年齡段該吃多少鹽?
2022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0~2歲嬰幼兒通過母乳以及多樣化食物可以提供足夠的鈉,因此輔食中盡量不要加鹽及各種調味品,需要單獨制作。其他各年齡段人群鹽的攝入量推薦控制在一個適宜的范圍內。
是不是少吃鹽就可以了?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說的“鹽”其實指的是鹽所含的“鈉”,減少攝鹽量,不僅僅是少吃咸味的食物,還要警惕一些食品中的鈉含量,吃著不咸不代表沒鹽,很多加工食品含隱形鹽例如“面包”,100克面包鈉含量為383毫克,2片面包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量的19%。
掛面——100克掛面鈉含量為600毫克,100克掛面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量的30%;
方便面——一袋方便面鈉含量為1900毫克,一袋方便面鈉含量占每日推薦鈉攝入了的95%;
蜜餞——尤其話梅的鈉含量為2000毫克,也就是吃一小袋話梅,全天鈉的量已經夠了。
所以,這些加工食品含鈉的量,也應該算在總的鹽或鈉的攝入量內。哪些食物中含有隱形鹽?調料:味精、雞精、醬油、蠔油、番茄醬、甜面醬、濃湯寶、沙拉醬、榨菜、腐乳等。
含有鹽的食物有:
主食:油條、掛面、面包等
甜點:奶酪、蛋糕、餅干、冰淇淋、糖果、巧克力、奶茶、布丁、蛋撻等
快餐:薯條、漢堡、炸雞、披薩、三明治、方便面等
熟食:香腸、熏肉、午餐肉、臘肉、醬牛肉、鹵肉、鹵蛋等
減鹽可以這樣做
1.起鍋前再放鹽
鹽最好是出鍋時候放,這樣鹽量即使放得少,咸味兒也可以很突出
2.少吃加工食品
建議少吃加工食品,購買加工食品要學會看配料表中的“鈉含量”
3.少喝湯
比如買的掛面。煮出來的湯就不要了,方便面的湯也一樣。
4.找代替品
對于一些重口味者,可以利用味覺的獨特性,來抑制食鹽的攝取量。如酸味就是咸味的“增強劑”,因此放小半勺鹽,只用加幾滴醋,就可以讓咸味更明顯,從而減少食鹽的用量。還有花椒、八角、桂皮、陳皮、大料、白蔻、辣椒等調味料可以代替。
為引導人們減少鈉鹽的攝入量,國家規定預包裝食品每100克(固體)或100毫升(液體)當中,鈉含量≤120毫克的,生產企業就可以在標簽上標注這個食品是低鹽食品。相應的,每100克中鈉含量≥800毫克的食品通常為高鹽食品,尤指零食和膨化食品類。 (作者: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院長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