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一個名為“分貝籌”的愛心活動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活動頁面宣傳“一元助TA改變命運”,用戶輸入自己的生日,可尋找和自己生日相同的貧困學生,為其捐贈一元錢。然而不少網友貼出的照片顯示,同一個受助的貧困學生,卻在不同的生日界面中出現,而且名字也不同,甚至信息還顯示有貧困學生出生在2009年2月29日。這些問題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12月24日《北京青年報》)
如此募捐有創意缺誠意
羅志華:面對質疑,“分貝籌”發布通報回應稱,活動在測試階段被工作人員發到朋友圈后傳播開來,出現了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的情況,就此向公眾道歉。目前已緊急協調優化界面,避免系統再次出錯。
“分貝籌”的回應或許是實情,假如工作人員沒有如此迫不及待,等一切調試完畢,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可能是毫無疏漏的信息,這次愛心活動就不會因此節外生枝了。但工作人員看似偶然的行為,仍然透露出“分貝籌”缺乏足夠的誠意。受助貧困學生的信息要經過一個嚴格的采集過程,如今平臺上線在即,相關信息卻如此混亂,且錯漏信息不可能自然生成,都是花精力錄上去的,分明帶有人為因素,信息的真實性、采集過程的嚴謹性都沒有保障。將來正式上線的信息也許看不出漏洞,但只能證明后期信息處理很認真,但信息的來源是否真實可靠,仍讓人有所懷疑。
必須承認,這次愛心活動很富有創意,捐助“同一天出生的你”,對于網民很有吸引力。一元錢雖少,但積少成多,只要這個活動能夠持續下去,很多貧困學生或將因此得到資助。只可惜這次活動雖有創意,卻缺乏誠意,還沒正式上線就遭如此質疑,其前景不容樂觀。信息真實、過程透明、規則合理,是愛心活動存在的基礎,失去了這個基礎,再好的創意都是枉然,都可能白費心機。可以說,愛心活動的組織者保持足夠的誠意、充分尊重愛心人士并滿足他們的知情需求,才是最好的創意。在活動是否新穎、有沒有吸引力等方面下更多功夫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更要在信息公開和善款使用與監督等方面把工作做實。
愛心行動容不得“信息錯誤”
戴先任:保證募捐信息準確無誤、真實可靠,是募捐的基本前提,就算募捐者初衷再好,也不能捏造事實以吸引愛心人士,否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今天可能是捏造出生日期,明天就可能捏造受助對象的身份。
就算貧困學生的信息并無問題,在愛心活動剛一開始便出現“信息錯誤和界面不穩定”,這也損害了愛心活動的嚴肅性與可信力,也可見愛心活動主辦方存在的疏漏。
在現在這個網絡時代,網絡募捐漸漸變成了公益活動的主要方式,但網絡募捐門檻低,導致魚龍混雜、泥沙俱下。不僅愛心人士容易受到欺騙,真正亟待救助的人不僅沒能得到及時救助,反倒成了騙子騙人的工具。
對此,對于網絡募捐要能進行嚴格規范,一方面需要監管部門加強監管,尤其對于募捐主體要能加強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對于不合資質的募捐主體要能剔除出慈善隊伍,要讓募捐來的每一分錢都被用于慈善事業,堅決杜絕詐捐、騙捐事件的發生;而另一方面,募捐主體也要對愛心活動負責、對受捐助對象負責,務必讓活動組織得更為專業、更為真實。要知道,愛心行動容不得“信息錯誤”,讓愛心人士與受捐對象之間能夠做到“真實對接”,這才能讓“愛心之源”永不枯竭、永有源頭活水。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