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67歲的趙先生,半年前開始出現腰痛、骨頭痛的癥狀,跑了當地多家醫院的骨科就診,就是找不到原因。
趙先生的兒子在鄭州工作,經人介紹,他帶著父親來到河南省腫瘤醫院,掛了骨與軟組織科的專家號。
經過詳細問診,還聽說了他有小便泡沫多的癥狀,憑著專業的敏銳度,醫生建議他前往血液科做進一步檢查。很快,趙先生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

說到血液腫瘤,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然而對血液系統其他腫瘤卻“鮮有耳聞”,多發性骨髓瘤就是其中一種。
每年的3月是“國際骨髓瘤關愛月”,為此,小編邀請河南省腫瘤醫院血液科專家,為大家科普這個鮮為人知的血液病。
迷惑性大?這些癥狀識別它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克隆性漿細胞異常增殖的惡性疾病,約占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的10%,常造成骨髓、骨骼、腎臟等相關器官的損害。在我國,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病率已升至血液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多發性骨髓瘤好發于老年群體,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深,老年人在骨髓瘤患者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發病后,骨髓中的漿細胞會異常增生,導致無法正常生成免疫球蛋白,同時侵犯造血及其他系統,導致骨質破壞。

血液科主任醫師林全德說,多發性骨髓瘤的臨床表現非常隱匿,且復雜多樣。由于癥狀多樣,人們往往難以識別多發性骨髓瘤。臨床中,很多患者因為貧血、骨痛和腎臟損傷,會奔波于血液科、骨科、腎病科等多個科室,多次輾轉之后才被發現是患上了多發性骨髓瘤。
多發性骨髓瘤一般有以下四個常見癥狀:
1
貧血
臨床多表現為疲勞、記憶力差、頭暈、皮膚黏膜蒼白、少言懶語等;
2
骨質病變
主要表現為骨痛,部位多為胸腰椎、胸骨、肋骨疼痛,非常容易被誤認為腰椎間盤突出、骨質疏松癥等其他疾病;
3
高鈣血癥
臨床常無明顯癥狀,嚴重時可表現為惡心、嘔吐、多尿、腹痛、嗜睡、心律失常;
4
腎功能不全
尤以慢性腎功能不全常見,發病率約20%。需要提醒的是,有些腎臟損害僅表現為蛋白尿或血尿,容易被診斷為腎炎;
除了上述表現,多發性骨髓瘤還可伴隨其他癥狀,如因免疫力下降出現的反復感染,或因繼發淀粉樣變累及消化系統、腎臟、視網膜、心臟和外周神經等出現疲乏、視物模糊、紫癜、手部或下肢感覺異常、心衰、舌肥大、肝脾腫大等癥狀。
當中老年人群出現上述四種相關癥狀時,應加以重視并考慮盡早到血液科就診。
易誤診?多學科聯合“坐實”它
血液科主任醫師房佰俊說,近年來,我們大力實施多學科聯合診療(MDT),多個科室的專家在一起,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詳細探討,制訂個體化的診療方案,通過蛛絲馬跡,很快明確骨髓瘤的診斷,效率也大大提高,極大提高了這部分患者的生存時間。

專家建議,當出現疑似多發性骨髓瘤癥狀時,患者應首先到血液病專科就診。臨床上,推薦初步進行血常規明確是否存在貧血;骨穿及流式了解有無惡性骨髓瘤細胞、血生化、免疫球蛋白檢查評估是否存在多發性骨髓瘤惡性增生的球蛋白,并評估腎功能。
當患者以嚴重骨痛癥狀為首發表現時,需選擇磁共振(MRI)、PET-CT等影像學檢查對早期骨病情況進行評估。
對于檢查出現異常者,建議進一步完善外周血的免疫固定電泳等相關檢查,可早期發現異常的多發性骨髓瘤單克隆免疫蛋白;同時完成骨髓穿刺和活檢,可評估骨髓中腫瘤的情況。
患者積極配合專科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為早期治療提供時機,也將大大改善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效果。
新藥不斷落地 更多患者有新希望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近些年,免疫調節藥物、蛋白酶體抑制劑和靶向抗體的應用,提高了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總體生存率。
多發性骨髓瘤雖然是一種惡性血液腫瘤,但它的診療發展非常快,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新藥的不斷出現,將會給更多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專家提醒,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保持平和心態和良好情緒,患者積極的狀態、良好飲食及規律睡眠會對治療效果提供進一步加強。在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來自家人和全社會的關愛對于患者來說也非常重要,因此,專家呼吁更多人了解多發性骨髓瘤,讓關愛不止停留在骨髓瘤關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