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首席記者 吳軍 實習生 張朕陽
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我國消費市場展現出強勁復蘇動能。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
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多彩。其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下,消費場景呈現"城市更新+縣域下沉"的雙向延展特征。
立體交通網絡擴容增效,跨域流動催生消費新范式
民航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民航累計運輸旅客1115萬人次,日均運輸旅客223萬人次,比2019年增長55.4%,比2024年增長11.8%;保障航班9.1萬班,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2.8%。
高鐵方面,5月1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2311.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動車組發送1567.1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6.1%。假期前三天(4月30日-5月2日)日均客流量超2000萬人次,連續高位運行“坐著高鐵看中國”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
住宿業態呈現結構化升級,2025年五一假期數據顯示,消費分層與綠色轉型成為核心特征。高端酒店市場表現強勁,四線及以下城市高星酒店消費占比反超一線城市,三亞、廈門等目的地高星酒店房價漲幅達30%-40%,部分景區周邊酒店價格翻倍但仍保持超95%的入住率。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住宿業相關企業超156.1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8.9萬余家,從企業注冊數量趨勢來看,近五年間,住宿業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呈現出增長態勢,特別在2023、2024兩年呈現出顯著的增勢。 從區域分布來看,江蘇省、云南省、廣東省住宿業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11.2萬余家、10.9萬余家和9.2萬余家。
下沉市場成為增長主力,縣域市場餐飲貢獻率首次突破35%
“五一”假期期間,根據商務部監測數據,全國重點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8.7%,其中縣域市場貢獻率首次突破35%,下沉市場成為增長主力。美團《五一消費觀察》顯示,24小時營業門店數量同比增長48%,夜間消費環比增長127%,夜經濟與場景融合成為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新茶飲品牌加速下沉,蜜雪冰城縣域門店業績增長65%,瑞幸咖啡三四線城市訂單占比達51%,縣域市場茶飲單店日銷量最高突破800杯。不僅如此,健康消費智能化趨勢顯著,AI營養師定制套餐在銀發群體中滲透率提升至18%,上海、杭州等城市試點"智能健康食堂"訂單量環比增長120%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新茶飲相關企業超30.4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1萬余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江蘇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茶飲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4.2萬余家、2.9萬余家和2.7萬余家。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與旅游市場的創新協同發力,更激活了市場的活躍度。如上海"樂游上海"消費券單日核銷金額達150萬元,拉動松江區餐飲消費環比增長25%;浙江紹興結合非遺體驗推出的"文化宴"套餐,帶動景區周邊餐飲客流增長55.6%。這一系列數據印證,餐飲業正從規模擴張向"品質化+場景化+智能化"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戶外運動火爆,裝備智造引領產業升級
騎行運動在這個五一展現出了它已經全國風靡的無限魅力。從具體城市來看,上海、北京、杭州、蘇州、成都成為騎行軌跡數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在上海黃浦江畔、北京長安街、杭州西湖堤岸、蘇州太湖湖畔、成都環城綠道處處可見騎行者的身影,這些江河湖畔、城市綠道成為了都市騎行打卡最熱門的地方。
從數據看,目前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是新增騎行用戶的主要來源,新增用戶中北京和上海占了六成,而深圳、成都、杭州、廣州等也是新增用戶的主要來源。騎行愛好者們不僅愿意享受騎行過程,也會追求長距離的騎行挑戰。數據顯示,大約有兩成的騎行軌跡超過50公里。可以看到,騎行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方式,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京東數據顯示,“五一”前半個月,公路自行車和電助力自行車銷售額的增幅最大,同比增長了兩倍多。騎行服、騎行穿戴裝備、自行車配件的銷售也同比增加一倍多。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戶外裝備相關企業超7.9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2900余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山東省、河北省戶外裝備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1.4萬余家、8800余家和8700余家。

五一出游正當時,也很大程度帶動了“露營熱”的持續升溫,帶動了包括露營基地、露營裝備制造等相關業務。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五一消費市場的蓬勃氣象,本質是需求側升級與供給側改革同頻共振的結果。從民航增班應對跨省游復蘇,到餐飲企業通過數字化實現錯峰運營;從露營裝備廠商柔性生產應對需求波動,到本地生活平臺構建即時零售網絡,每個數據背后都是產業鏈條的深度重構。更為重要的是,當假期消費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躍升,如何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能,將成為持續激活假日經濟的關鍵命題。
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我國消費市場展現出強勁復蘇動能。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假期5天全國國內出游3.14億人次,同比增長6.4%;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802.69億元,同比增長8.0%。
產品和服務供給豐富多彩。其中,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推進下,消費場景呈現"城市更新+縣域下沉"的雙向延展特征。
立體交通網絡擴容增效,跨域流動催生消費新范式
民航局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五一”假期期間,全國民航累計運輸旅客1115萬人次,日均運輸旅客223萬人次,比2019年增長55.4%,比2024年增長11.8%;保障航班9.1萬班,恢復至2019年同期的112.8%。
高鐵方面,5月1日全國鐵路發送旅客2311.9萬人次,創歷史新高,其中動車組發送1567.1萬人次,同比分別增長11.7%和16.1%。假期前三天(4月30日-5月2日)日均客流量超2000萬人次,連續高位運行“坐著高鐵看中國”逐漸成為一種新常態。
住宿業態呈現結構化升級,2025年五一假期數據顯示,消費分層與綠色轉型成為核心特征。高端酒店市場表現強勁,四線及以下城市高星酒店消費占比反超一線城市,三亞、廈門等目的地高星酒店房價漲幅達30%-40%,部分景區周邊酒店價格翻倍但仍保持超95%的入住率。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住宿業相關企業超156.1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8.9萬余家,從企業注冊數量趨勢來看,近五年間,住宿業相關企業的注冊數量呈現出增長態勢,特別在2023、2024兩年呈現出顯著的增勢。 從區域分布來看,江蘇省、云南省、廣東省住宿業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11.2萬余家、10.9萬余家和9.2萬余家。
下沉市場成為增長主力,縣域市場餐飲貢獻率首次突破35%
“五一”假期期間,根據商務部監測數據,全國重點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8.7%,其中縣域市場貢獻率首次突破35%,下沉市場成為增長主力。美團《五一消費觀察》顯示,24小時營業門店數量同比增長48%,夜間消費環比增長127%,夜經濟與場景融合成為新增長點。
與此同時,新茶飲品牌加速下沉,蜜雪冰城縣域門店業績增長65%,瑞幸咖啡三四線城市訂單占比達51%,縣域市場茶飲單店日銷量最高突破800杯。不僅如此,健康消費智能化趨勢顯著,AI營養師定制套餐在銀發群體中滲透率提升至18%,上海、杭州等城市試點"智能健康食堂"訂單量環比增長120%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新茶飲相關企業超30.4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1萬余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江蘇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茶飲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4.2萬余家、2.9萬余家和2.7萬余家。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與旅游市場的創新協同發力,更激活了市場的活躍度。如上海"樂游上海"消費券單日核銷金額達150萬元,拉動松江區餐飲消費環比增長25%;浙江紹興結合非遺體驗推出的"文化宴"套餐,帶動景區周邊餐飲客流增長55.6%。這一系列數據印證,餐飲業正從規模擴張向"品質化+場景化+智能化"的高質量發展轉型。
戶外運動火爆,裝備智造引領產業升級
騎行運動在這個五一展現出了它已經全國風靡的無限魅力。從具體城市來看,上海、北京、杭州、蘇州、成都成為騎行軌跡數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在上海黃浦江畔、北京長安街、杭州西湖堤岸、蘇州太湖湖畔、成都環城綠道處處可見騎行者的身影,這些江河湖畔、城市綠道成為了都市騎行打卡最熱門的地方。
從數據看,目前一線城市的年輕人是新增騎行用戶的主要來源,新增用戶中北京和上海占了六成,而深圳、成都、杭州、廣州等也是新增用戶的主要來源。騎行愛好者們不僅愿意享受騎行過程,也會追求長距離的騎行挑戰。數據顯示,大約有兩成的騎行軌跡超過50公里。可以看到,騎行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運動方式,而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京東數據顯示,“五一”前半個月,公路自行車和電助力自行車銷售額的增幅最大,同比增長了兩倍多。騎行服、騎行穿戴裝備、自行車配件的銷售也同比增加一倍多。
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在業、存續狀態的戶外裝備相關企業超7.9萬家。其中,2025年截至目前新增注冊相關企業約2900余家。從區域分布來看,廣東省、山東省、河北省戶外裝備相關企業數量位居前列,分別為超過1.4萬余家、8800余家和8700余家。

五一出游正當時,也很大程度帶動了“露營熱”的持續升溫,帶動了包括露營基地、露營裝備制造等相關業務。
天眼查研究院認為,五一消費市場的蓬勃氣象,本質是需求側升級與供給側改革同頻共振的結果。從民航增班應對跨省游復蘇,到餐飲企業通過數字化實現錯峰運營;從露營裝備廠商柔性生產應對需求波動,到本地生活平臺構建即時零售網絡,每個數據背后都是產業鏈條的深度重構。更為重要的是,當假期消費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躍升,如何通過制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通過科技賦能提升服務效能,將成為持續激活假日經濟的關鍵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