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8日上午,濮陽市華龍區馬呼屯村北的豫龍農業園區內,數十名村民頂著寒風在一排排樹苗間來回穿梭,為它們刷上白色的“冬衣”。這些從上海交大引進的品種果樹旁,休閑觀光魚塘雛形初現,只等“五一”假期正式“亮相”。
“俺今年日子肯定好過!”村民馬書銘告訴記者,馬呼屯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立一年來,他不僅成了“股東”,還將自家3畝地流轉給合作社,供合作社和企業共建的豫龍農業園使用,“以前種小麥、玉米,一年辛苦到頭,每畝地才收入七八百元。現在,每畝地每年租金1600元,保底分紅1400元,俺在園區打工,還有工資拿!”
馬書銘的十足底氣,源自濮陽市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破竹之勢。2017年,濮陽市華龍區、范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區),濮陽市也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在濮陽全面鋪開,曾被群眾戲稱為“糊涂賬”的農村集體資產厘清、蘇醒,進一步與特色產業、扶貧攻堅相結合,讓紅利走進萬千農戶,也讓濮陽經驗成功入選“中國改革2017年度案例”。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濮陽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今年年底前,我們將全面完成這項改革任務。”濮陽市委農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市還有300多個貧困村、12萬余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利用改革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進一步激發內生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實現“彎道超車”的突破口。
“三清兩公開”“221工作法”等先進經驗指明路徑,“兩權”抵押貸款的濮陽縣“政府主導型”、臺前縣“金融自主型”模式為農村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建設樹立典型,華龍區“農村集體三資公開平臺”實現網絡全監管……“2018年,通過探索建立股權流轉新機制、完善產權交易各項制度及農村集體‘三資’監管體系,更新更美的鄉村將展現在我們眼前。”濮陽市委農辦有關負責人說。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王映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張曉靜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