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2=1,5+2=1,這些公式在別人眼里可能不成立,但卻是鄭州市環境污染防治攻堅辦督導處工作人員的日常寫照。
一天24小時,他們的工作時間被一分為二,白天上班,夜里檢查。一周7天,工作日和周末,他們跑工地、跑企業,幾乎全年無休。
吳亞敏就是鄭州市環境污染防治攻堅辦督導處的一員,他天天要跟工地、涉氣工業企業打交道,每次檢查完回家,身上、嘴里都是土。
【故事】
一戰成名的“吳膽大”
“在2016年的一次夜查中,一出鄭州市環保局的大門,我們就被跟蹤了。”吳亞敏告訴河南商報記者,那一年環保監察人員被跟蹤是常事。
“那些車始終跟我們的車保持一段距離,我們走,他們也走,我們停,他們也停。”吳亞敏說,這些尾隨者多是工地上的人,監察人員走到哪兒,他們就通風報信到哪兒。不過,提起當年被跟蹤威脅,吳亞敏調侃道,“別看我們這些人級別不高,但是都有‘保鏢’了。”
說起當年的經歷,吳亞敏很輕松,但在同事眼中,他可是名副其實的“吳膽大”。
原來,一次夜查中,吳亞敏和同事遭遇前后夾擊,前后有三輛車,坐在駕駛位的吳亞敏一個180度掉頭,直接沖著跟蹤車輛開去,來了個臉對臉。從被跟蹤,到對峙,最后,跟蹤車輛不得不悻悻而歸。
“一次為了甩掉跟蹤車輛,吳亞敏把車開進了停車場,停車、熄火,動作一氣呵成,堪比美國大片,最終成功甩掉了‘尾巴’。”吳亞敏的同事告訴河南商報記者,至此,“吳膽大”一戰成名,工地和企業見了他都“怕”,環保措施上也不敢糊弄。
【想法】
“只要思想不滑坡
辦法總比問題多”
作為環保人,吳亞敏有膽,但是,他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干他們這行,沒有環保知識儲備,對環保法律、政策不熟悉,沒有策略,也干不成。
2017年,按照規定,工地要嚴格按照7個100%作業。可是,多數工地對環保措施落實不到位。
“工地負責人有時愛抱怨、裝迷糊,說濕法作業、車輛沖洗等工作會影響他們的施工進度,我覺得,既能按要求不起塵,又能不影響施工的辦法有很多,只是工人們習慣了野蠻施工,環保的思想觀念還沒完全轉變過來。”吳亞敏說,對待這種環保意識落后、總想投機取巧的,一味罰款不能解決根本問題,讓他們從思想上重視環保,意識到環保關乎每一個人,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良策。
“說白了就是那句話,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吳亞敏笑著說。
不過,令吳亞敏欣慰的是,隨著環保宣傳、執法力度加大,不少人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看齊,“這兩年暴力抗法的極端案例少了,有環保意識的工人多了,我們的工作也有成效了。”
【辛苦】
“連軸轉”治愈了失眠癥
還給他添了項新技能
從大氣到水環境,再到土壤污染防治,環保人都戲稱自己“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面對一項項新內容、新舉措,他們的工作也越來越忙碌。
“早出晚歸,常年5+2、白+黑、12+12,我根本就記不清楚今天是幾號、星期幾。”吳亞敏說,連軸轉的這兩年時間,他常常過得“暈頭轉向”,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連軸轉”,他練就了一項新技能——隨時隨地可以秒睡,睡上幾分鐘便可“滿血復活”。
高強度、長時間的工作,雖然“治愈”了吳亞敏的失眠癥,但是,剛四十出頭的他,牙齒開始松了,頭發也越來越白。“2016、2017年這兩年時間,身體狀態大不如前,熬夜真的挺傷人。”不過,吳亞敏說,在他們局里,這樣“受傷”的人不在少數。
鄭州發布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河南商報記者跟隨吳亞敏夜查,夜里12點,很多人都已經進入睡眠,可鄭州環保人工作的微信群仍消息不斷,熱火朝天。吳亞敏說,凌晨時分,局長在工作群里調度已是常事。
【堅持】
“改善環境
是我們環保人的信仰”
盡管工作辛苦,但吳亞敏卻樂在其中。
“環保就是個良心活兒,雖然我說不出啥大道理,但我知道把環境治理好了,這是個造福子孫后代、積福積德的大好事兒。”吳亞敏稱,其實,每一個環保人都是環境的“保護神”,擔負著保護環境、治理環境的重任。
如今看著街上戴口罩的人少了,優良天多了,空氣好了,尤其是市民認同了,吳亞敏就永遠都不會覺得累,反而會感到幸福,干勁十足。“環境治理、改善環境這件事是個好事,也是我們環保人的信仰。”吳亞敏說。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