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近期發生的多起快遞末端網點延遲派送、快遞積壓等情況,國家郵政局下發通知強調,要切實抓好各項制度措施落實,確保基層網點,尤其是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快遞網點運營穩定。全力保障春節前“不休網、不拒收、不積壓”。此外,通知還要求,強化一線從業人員職業保障。
不可否認,每逢春節前夕,或遇雨雪天氣,出現快遞積壓、延遲派送現象,幾乎形成一種“慣例”。這當然與快遞行業工作效率低、服務跟不上脫不了干系。基于此,國家郵政局要求全力保障春節前“不休網、不拒收、不積壓”,非常必要。然而,把快遞延誤的責任,全部推在郵政部門和快遞企業身上,顯然有失偏頗。畢竟,快遞涉及商務、郵政、信息、交通等多個部門,不管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有可能會影響快遞的效率與速度。
雖然網購在國內興起不過10多年,但近幾年發展勢頭迅猛。據統計,2016年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26.2%,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快15.8個百分點;快遞業務量達312.8億件,年人均快遞使用量近23件。然而,網購的迅猛發展,與快遞行業的按部就班,形成了極大反差,導致快遞行業即便是超負荷運轉,也保證不了每件網購能夠正常“上路”。特別是,一些快遞企業技術裝備差,加之快遞人員素質良莠不齊,避免不了網購被“堵”在路上,或步履遲緩。至于在節日或遇災害天氣,快遞積壓、延誤將更加突出。
2016年3月8日,在全國兩會的一場記者會上,原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不愉快的網購:本想元旦送給孫女的生日禮物,圣誕節前一天下單,1月5日還沒收到。9日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對此表示:“對陳部長的快遞煩惱,我很遺憾,也很抱歉。快遞服務跟不上,導致沒能給小孫女帶去驚喜。”然而,針對快遞成“慢遞”的問題,該道歉的不應只是郵政部門。
事實上,無論是從發貨的起點,還是到消費者手中的“最后一公里”,都需要交通工具去快速運載。哪怕是網店發貨速度再快,快遞企業服務質量再好,如果交通工具快不起來,最終還是影響了快遞的效率和速度,快遞延誤的問題,依然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特別是,在節日或遇災害天氣,首先受到影響的是交通。這顯然值得交通部門反思。
可見,確保春節快遞“不延誤”,還需多方發力。首先,郵政管理部門應督促指導寄遞企業積極做好路線調整、物資調配、應急值守、積壓郵件快件派送、損毀郵件快件理賠等工作,努力減小天氣等不利因素對寄遞服務的影響。同時,商務、郵政、信息、交通等部門應協作聯動,形成合力。比如,聯合出臺相關政策,培育若干實力強大的電商企業和快遞企業,促進其服務提檔升級,更好地推動網購和快遞產業鏈、跨境電子商務的健康發展。再者,郵政部門應加強對國內快遞行業的監督管理,對快遞企業實行經營許可制度,提高準入門檻,嚴格執行《快遞市場管理辦法》,讓快遞企業不敢懈怠任何消費者。特別是,要激活交通運輸環節,可嘗試設置快遞專列和專機,保證網購及其他郵品暢通無阻地到達目的地,為快遞企業高效運行提供時間保障。
作者:大河報記者張西流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