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張付元看著眼前站著一名疑似他兒子的聾啞人,尷尬地笑了。好心人說該男子和他兒子長得很相似,年齡也已28歲,1.7米的個兒,但他還是不放心。抬頭又仔細看了看那名男子左眼眉毛處,他滿心期待的一條一厘米長、短線繩粗細的傷疤卻沒有出現。
“不好意思,他真的不是我小兒子。”張付元抱歉地笑著說。
2008年7月,家住濮陽市濮陽縣王稱固鄉武詳屯大隊的張付元的18歲聾啞兒子張志強在鄭州打工時,突然被人拐騙至湖南永州,不識字、不懂啞語的張志強從此便杳無音信。張付元夫妻倆奔波于湖南、北京、廣西、河北等地尋找,始終沒有放棄。至今已經找了10個年頭,但仍然沒有結果。
老人說,能感覺到孩子在某一個地方等著,只要還有一口氣,他們就不會放棄。
尋找|辨認孩子,希望升起后又落下
1月31日,濮陽飛龍汽車站。張付元夫婦乘火車再換乘汽車,經過10多個小時長途跋涉后,終于從湖南長沙輾轉回到了濮陽老家。
在人流涌動的出站口附近,張付元雙手捧著寫有“尋人啟事”的硬紙板,上面附有一張張志強18歲時候的照片,不停地向路人介紹被拐騙走的兒子。紙板上還寫有張志強的特征:聾啞人,文盲,左眼眉內約有一厘米長短線繩粗細的傷疤……
他妻子高俊英左肩用木棍扛著一個提包,每當有行人路過時,他們都會請求對方為他們拍照,發朋友圈或發網絡,幫忙傳遞信息,以此來尋找他們被拐騙走的兒子。
張付元今年65歲,妻子比他大兩歲,同是河南濮陽人。兩人育有兩子兩女,張志強是最小的兒子。因為生下來患了一場病,張志強成了聾啞人。
去年12月初,根據當年被拐騙的線索,張付元和妻子一起到湖南,先后去了長沙、永州、吉首等地,尋找他們的兒子。他們希望,兒子或者兒子的朋友能夠看到尋人信息,讓張志強知道他的父母在找他。
最后,他們找到了一家全是聾啞人上班的工廠,里面有幾百人。經過當地警方的幫忙,最后鎖定7個和他兒子長相相似。“這個有點像,但眉毛處沒有傷疤。”張付元和老伴仔細察看后,都一一排除了。
這并不是張付元第一次認人。
之前,一個好心人打電話說,有一個年輕人很像他們兒子。兩個老人聽說后,滿懷高興去了,結果也是失望而歸。
被認錯的那名男子通過手語告訴張付元,他不是被拐騙出來的,目前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并對老人說,“以后需要幫忙了,盡管說,我一定會幫助你們。”
講述|兒子被騙,一別10年未能再見
雖已隔10年,張付元夫婦對兒子被拐騙走的印象,仍記憶猶新。
2008年7月,鄭州一家食品廠到濮陽招工,張志強培訓了10多天后,被帶到鄭州打工。據高俊英回憶,小兒子那年18歲,之前沒上過學,不會寫字,更不會啞語,一直在家里,哪里也沒去過。雖然他是聾啞人,但在家勞動卻是一把“好把式”,“比他哥哥姐姐干活都利索,不怕苦。”高俊英說,后來經過了解得知,她兒子被帶到鄭州工作一個月后,被一名殘疾人拐騙到湖南永州冷水灘區,給一個聾啞人團伙做飯,負責后勤工作。
該團伙是一個從事偷盜的犯罪團伙,當時,張志強并不知道。后來,一次偷盜行動失敗后,很多人都被當地警方抓去了,張志強也不例外。慶幸的是,張志強并沒有干過違法活動,有人幫他證明,這才得已脫身。
由于語言障礙,無法和人溝通,也不知道自己家庭地址,張志強流浪到了街頭。
張付元夫妻倆得知消息后瞬間慌了,他們立即購買火車票,急匆匆地趕到了湖南永州。
“但還是晚了一步。”張付元告訴大河報記者,他從后來兒子租房的房東那里了解到,兒子被人送到了一家中介所,等他輾轉打聽到中介所后,中介人員說,張志強已經被人領走了,到底是什么人領走的,去了哪里,他們也不清楚。
張付元又開始發動親友找人,當時也報了警。附近的街道、商店、汽車站都找了,始終沒有兒子的任何消息。找不到兒子,張付元夫婦倆像丟了魂一樣。
線索一下子中斷了。從2008年開始,張付元已經先后四五次來湖南永州找尋兒子,最終一無所獲。
張付元說,他沒想到,那一別,竟然10年未能再相見。


溫暖|尋子途中,受到眾多好心人幫助
多地尋子途中,張付元夫妻倆遇到不少好心人,他們或幫助傳遞信息,或帶他們去尋找,或送吃送喝的,讓他們感到了社會的溫暖。
最讓他們難忘的是有一次在火車上,他們捧著寫有“尋人啟事”的紙板,和旅客介紹兒子的情況,講到激動之處,高俊英忍不住哭出聲來,一名年輕女子在聽完兩個老人情況后,看到高俊英難過的樣子,抱著高俊英,不禁流下眼淚,不停地安慰老人,“阿姨,別哭了,要保重身體呀”。隨后,并為兩位老人買來了盒飯,還專門留下了電話,承諾力所能及幫助尋找。
張付元尋子的信息,目前已被《人民網》《公安部打四黑除四害》《大河報》等微博轉載,很多網友在下面留言,偉大的父愛母愛,老人太不容易了,向他們致敬。
前些天,湖南下了幾天大雪,雖然冰天雪地,異常寒冷,在尋子過程中,張付元夫妻倆心里卻暖暖的。他們堅信,經過好心人幫忙,他們的兒子一定能夠找回來。
“不管多么辛苦,好心人給我們錢堅決不要。”高俊英告訴大河報記者,他們出來只是單純地找兒子,沒有別的想法,不能收取好心人的錢,再說,如果對方不了解的,還以為是騙子在騙錢。高俊英說,兒子有一個明顯特征,由于之前生病后所留下的后遺癥,孩子在平時,有時會不由自主地發出“啊、啊”的聲音。
“如果當時能夠教兒子一些基本常識就好了,他也不至于被人拐騙走,即使走失了也會找回家。”直到今天,張付元提起丟失的兒子,仍很自責。他說,之前他和兒子交流,都是瞎比劃,不過兩人都能大概明白其中的意思。一次,張志強問他手機號多少,他沒有告訴兒子,想著兒子也沒有手機,記電話號碼干嗎,當時也沒放在心上。“沒想到,后來出了事兒。”
辛苦|足跡踏遍10多個城市,兒子從未出現
10年間,夫妻倆奔波于湖南、廣西、河北等地尋找,足跡踏遍10多個城市,可是,張志強從未出現。只要有好心人打來電話說,看到有疑似張志強的人,他們都會不遠千里,親自當面進行辨認。
張付元夫妻倆身體不太好,兩人都血糖高,都有高血壓,提包里裝著很多藥。為了尋找丟失的兒子,家里的錢花完了,就四處借親朋好友的錢,后來借不到,兒女們就一起湊錢。張付元和妻子歷盡千辛,他們找到哪,就吃住到哪里。為了省錢,他們每次都住二三十元一晚的旅社,吃住花銷加上所有的車費,至今花了多少錢,他們也記不清。對于這一切,兩位老人說都值得,只要能找到兒子,他們愿意付出所有。
“民警讓我們去認尸,相貌和特征都很像兒子。”張付元回憶,一次在尋找兒子途中,突然接到河北警方的電話,讓趕緊去一趟。當時把他們倆嚇壞了,期盼著那個人不是自己的兒子。一路上,他們心情特別復雜。到了殯儀館,他們的腿直打哆嗦,不敢掀開蓋著的白布。當看到尸體不是兒子時,他們懸著的心才放下。
睹物思人。不僅如此,張志強被拐后,他穿過的衣服,高俊英洗干凈后,都整齊地疊在一起,放到了柜子里。每當看到孩子衣服和用過的物品時,老兩口都禁不住流下眼淚。高俊英說,如今不知道兒子在哪里,過得好不好,生活得怎么樣,有沒有受人欺負。10年來,與這些擔心一同縈繞在老人心頭的,還有兒子可愛的笑容。
高俊英告訴大河報記者,這次之所以從湖南回家,是因為前幾天丈夫身體不太好,先回來休養一段時間。等身體好些了,再外出尋子。而張付元一直堅信,他有個直覺,兒子隱約就在某一個地方等他,有天一定會團聚,等過完年后,他們還會去湖南,“再找一遍。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們都會繼續找下去”。
作者:大河報記者呂高見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大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