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是一大硬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要以建強四支隊伍為統領,以立穩四根支柱為保障,以拓寬兩個路徑為方法,持續推動“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整體功能不斷躍升,使之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建強隊伍引領帶動
“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主要由村干部、黨員、致富帶頭人、志愿者四支隊伍構成,重點抓好這四支隊伍,確保有長期堅守陣地的團隊,以此統領脫貧攻堅戰。
建設過硬的村干部隊伍。堅持政治標準,把致富能手、優秀青年農民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后備村干部,選準用好村干部。著力解決村干部工作中不扎實不細致等問題,增強村兩委的凝聚力感召力。建立村干部之間有效溝通的機制,強化村兩委與鄉黨委政府之間的良性互動與相互支持。
建設先進的村黨員隊伍。以黨員活動日為抓手,在固定時間過組織生活,把組織生活與學習、議事、義務勞動、收繳黨費等結合起來。建村黨員微信群,用好傳統節日,使每個黨員融入黨組織。為村無職黨員搭建發揮作用的平臺,根據黨員的能力特長分組設崗,為群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建黨員產業示范基地,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吸納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建黨員之家,開展黨員承諾、反映群眾意見建議、結對幫扶貧困戶等活動,使黨員有榮譽感和歸屬感。
建設村致富帶頭人隊伍。以大力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抓手,以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遠程教育、職業教育、人社服務平臺等資源為依托,把種植養殖大戶、營銷大戶、實用人才和優秀青年培養成村致富帶頭人。引導在外鄉賢、大學生以及優秀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鼓勵村致富帶頭人創建示范基地,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土地入股、職業經理人經營、保底分紅等形式,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建設優秀的村志愿者隊伍。確定扶貧解困、引領就業創業、服務群眾等村志愿服務項目。組建鄰里互助服務隊,引導群眾親幫親、鄰幫鄰,在精神上相互支持,日常生活上相互關照。
筑牢硬件提供支撐
著力建設基礎設施、集體經濟、農林漁牧業基地、村級制度等硬件和規范,為“不走的扶貧工作隊”有效發揮作用提供強大的支撐和助推力。
建設良好的基礎設施。統籌整合資金建設村公共設施,完成四級村道建設。整修村所有水塘,對農田灌溉渠道進行全面排查、維修管理。整修下水道,安裝變壓器和自來水,改造危房,建設旅游與健身設施。
建設“活”起來的村集體經濟。開發村荒灘、荒坡、荒水,進行土地復墾、水塘整修,擴大集體土地、水面等資源性資產。以集體資源性資產入股,對集體閑置用房進行招標出租,增加集體收入。創新村集體經濟管理模式,成立村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探索多種集體經濟實現形式,讓村集體經濟“活”起來。
建設現代的農林漁牧業基地。集聚村“田秀才”“土專家”,對接農林漁牧業專家,開展技術培訓、交流觀摩。用好金融扶貧政策,為貧困戶、村合作社申請貸款。發展農業合作社、行業協會,建成農林漁牧業基地。發展花木種植,在林下養雞、鴨,在禽場建沼氣池,建設釣魚村、水上觀光樂園,開展特色農產品采摘加工。加快生產道路、水塘溝渠、高標準農田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
建設運轉規范的村級制度。嚴格落實村級制度,如村干部輪流坐班制度、村民事務代辦制度,讓群眾找得到人、辦得成事。實行“四議兩公開”制度,把充分發揚民主、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擺到更高的位置。實行村務監督制度,讓村民知道、參與、監督、滿意村里的事。實行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用好村里每一筆錢,管好村級轉移支付、低保、五保、醫療救助、危房改造、農業補貼等資金。實行分片聯系戶制度,精準識別不漏一戶一人,精準幫扶做到因戶施策。
找準路徑發揮作用
抓好黨建、做好群眾工作是脫貧攻堅的重要經驗,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發揮作用的關鍵路徑,是脫貧攻堅的一把“金鑰匙”。
抓牢基層黨建。建立經常性排查黨建問題機制,以問題為導向,“有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堅持方法引領,“什么辦法管用就用什么辦法”。因地制宜制訂脫貧攻堅方案,提高村黨支部組織力、議事力和執行力。把群眾需要的服務事項全部進入村便民服務中心,著力落實就業、社保、教育、醫療、安居等扶貧政策。以“三級聯創”“雙強工程”“嚴鄉強村育新”計劃、“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基層四項基礎制度等為抓手,落實好培養一個好的帶頭人、帶出一個好的支部班子、打造一支好的黨員隊伍、建立一套制度機制、建設一個好的活動陣地。
做好群眾工作。定期召開群眾大會、走訪全部村民家庭,開展政策宣講解讀。安裝“大喇叭”、LED顯示屏、宣傳牌,播送黨的聲音、惠農政策、致富信息等內容。走進田間地頭,通過和群眾面對面的思想交流、心貼心的服務承諾、實打實地出主意想辦法,增進理解互敬,增強脫貧信心。給每家每戶留下第一書記聯系卡,群眾有需求,馬上有行動。將貧困戶動員組織起來,技術需求有人教帶、市場銷售有人跑。開設道德講堂、脫貧攻堅講堂,完善村規民約,組織“五星級文明戶”創建、村好人評選、種植養殖能手比賽等活動,用身邊人身邊事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匯聚向上向善的強大正能量。
作者:河南日報記者曹永鵬
編輯:河南商報趙琦
來源:河南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