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步伐堅實
●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幅創歷史新高。
●9個省轄市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城市,數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目前我省兩院院士、國家創新人才、中原學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希望河南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及競爭力,著力打好四張牌。創新驅動不僅是其中重要的一張牌,而且還是產業升級、城鎮化、基礎建設等三張牌的動力之源。近年來,省委、省政府把創新驅動擺在戰略全局的高度,持續完善政策,優化環境,推進自主創新體系建設,創新支撐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轉型步伐加快
培育創新型龍頭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實施創新型龍頭企業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實施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行動計劃,培育創新型龍頭企業100家、高新技術企業227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956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業208家,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幅創歷史新高。
支持本地研究院所及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支持鄭州信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洛陽中科信息產業研究院、新鄉市電池研究院等為當地產業創新發展、破解關鍵技術瓶頸提供有力支撐。推進中國航天鄭州軍民融合產業研究院、洛陽華東理工大學研究院、中國(新鄉)小麥產業研究院等一批高層次新型研發機構加速落地。
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目前我省兩院院士、國家創新人才、中原學者等高端人才突破百名,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達到近千名,創新型科技團隊超過600個。2017年新設立院士工作站41家,引進43位院士及科研團隊307人進站工作,計劃開展合作項目112項,項目總投資10.28億元。推薦6人新入選國家“萬人計劃”。
創新基礎更加扎實
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積極爭取我省優勢創新團隊參與國家實驗室建設工作,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地下基礎設施非開挖技術國家聯合研究中心和動物免疫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列入科技部計劃。目前,我省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達到14家。
加速省級創新平臺布局。圍繞全省重點產業和領域需求,新建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等省級創新平臺296家,新建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21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地5家。目前共有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136個,其中國家級84個;省級以上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616個,其中國家級4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87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84個。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科技部聯合啟動“創新引領中原”活動,舉辦五屆河南省創新創業大賽和兩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先進制造行業總決賽,新建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專業化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各類創新創業載體393家,其中國家級116家,孵化企業1萬家以上,涌現了清華激光、uu跑腿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
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速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功能性新材料等6大關鍵領域啟動重大科技專項22項,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60項;帶動項目總投入11.37億元。
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壯大。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形成了明顯的技術和市場優勢,其中超硬材料占全國市場的80%以上,高溫功能材料占30%以上,新能源客車占30%左右。2017年河南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近70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6.1%,其中鄭洛新三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1.5%,高于全省5.4個百分點,有效推動了全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結構調整。
高新區建設快速發展。推動高新區建成高新企業聚集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研發、成果轉化的基地,大力推動高新技術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開展高新區“二次創業”工程。新建洛陽高端裝備制造、許昌電力電子裝備等8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火炬產業基地。信陽、許昌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全省國家級高新區總數達到7家。
創新環境不斷優化
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建立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科研人員薪酬分配政策,出臺國家科技獎勵省級配套標準,開展科技計劃項目網絡評審,推行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開展“科技貸”、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科創風險投資基金等科技金融業務,成立中國鄭州(創意產業)快速維權中心,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運營基金。全社會研發投入突破550億元,同比增長13.6%,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個百分點。帶動銀行信貸支持我省中小企業662.81億元。全省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達到119243件、55407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02件,專利質押融資總額突破42億元,培育省級知識產權強企129家。9個省轄市獲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城市,數量居中部六省首位。
推進自創區科技創新。著力抓好自創區生物育種、通信技術、工業CT、超級電容等四大創新突破性項目,實現自創區核心區183項事項與省直部門聯通,推進自創區輻射區遴選布局工作,初步構建起“3+N”自創區空間發展布局。目前,自創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1/3,技術合同交易額占全省90%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數量占全省60%以上。
推進開放式創新。打造“一基地一中心”對外開放窗口,舉辦自創區國內國外推介會,推進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建設,開通技術市場工作網絡綜合服務平臺,開展中國(鄭州)國際創新創業大會暨跨國技術轉移大會等。全省引進或共建研發機構及技術轉移中心15家,新建國家聯合實驗室31家,新培育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21家。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達到76.9億元,同比增長29.9%。
實施創新驅動的難點與瓶頸
●缺少重大產業鏈關鍵環節攻關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集群。
●多元化、常態化投入機制還未建立,資金投入總量偏低,規模投資較小。
●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等大眾創新平臺少。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科技創新發展中還存在創新主體不強、平臺不多、人才不足、機制不活、環境不優等困難和問題,我們要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和擔當意識,下更大力氣解決這些問題。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創新型龍頭企業量少個小。以高新技術企業為例,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高新技術企業11萬余家,而我省只有2270家,占比不足全國的2%;研發能力弱,缺少重大產業鏈關鍵環節攻關能力,未能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創新產業集群;規模小,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的有110多家,百億元以上僅有4家,在科技部發布的164家獨角獸全名單中,我省未有一家入選。
企業自主創新活力不足。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推動創新驅動體系建設的突破口。我省企業創新意識總體不強,創新活力普遍偏低。我省開展創新活動的企業占比僅為37.6%,尚有62.4%的企業沒有創新活動,企業R&D(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占主營收入比重與國家標準相差4倍。
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目前我省還處在改進技術為主的創新階段,自主研發技術能力不足。以專利、知識產權發明數量為例,2016年我省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為1.87件,遠低于國家5.5件/萬人的標準。
創新型人才亟待集聚
創新型人才數量嚴重不足。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我省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創新戰略人才、科技團隊數量不足,全省R&D人員為61964人,數量居全國第9位,企業R&D人員占就業人員比重僅為2.6%,萬人R&D人員數為7.3,僅達全國標準的42.5%。全國1500多位兩院院士中我省僅有27人,尚不及鄰省陜西、湖北的1/2。2013年以來,我省新入選兩院院士、國家杰出青年、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國家優秀青年等高層次人才僅13人,居全國第22位,與周圍省份的差距巨大。
科技人力資源儲備不足。創新與教育密不可分,我省長期以來教育基礎薄弱,是創新人才的“洼地”,“雙一流”建設相對滯后,高水平科研院所較少,省萬人高等學校在校生人數排在全國第19位,高層次人才增長速度緩慢,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發展后勁及創新高度。
創新創業平臺建設有待提速
全省重點實驗室、試驗基地等
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平臺少,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眾創空間等大眾創新平臺少,對于創新創業型人才承載、吸納能力比較弱。目前全省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占全國總數的2.89%,國家重點實驗室占全國總數的2.91%,僅相當于湖北省的一半左右,而這兩項相加的數字也不過24家,還不足山東省的40%。全省規模以上企業中建有研發機構的工業企業的占比為5.8%,大中型企業建有省級以上研發機構的僅有2364家,占比不足20%,距離省委省政府提出全覆蓋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創新環境有待優化
科技服務不到位。我省科技服務業發展落后,科技服務便捷度和可及性不強。作為衡量地區科技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我省科技服務業從業人數密度低,每10萬人創新中介從業人員數僅為0.89,在全國排名第29位;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開放式創新網絡平臺密度不足1%。
金融服務滯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不暢,天使投資、股權投資基金數量嚴重不足,全省已備案私募基金147只,僅占全國的0.2%,科技保、科技貸覆蓋面窄,政府引導基金、風險補償基金對社會資本撬動作用不明顯,未能有效分散創新風險。
激勵機制不健全。2016年我省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平均工資的比較系數檢測值為78.76,較上年度下降3個百分點,僅相當于國家標準的四成;企業研究和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額為12.94億元,占比進一步下降,表明政府以及社會對創新活動支持激勵作用不明顯。高校、科研機構關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不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引進高層次人才方面還受到工資總額和績效工資總量限制,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國企分配制度改革進展不大。
創新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有效的創新資源投入是提高區域科技創新水平的重要保障。雖然科技投入連年增加,但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常態化投入機制還未建立,資金投入總量偏低,規模投資較小的問題依然存在。從科研物質條件投入看,我省每名R&D人員研發儀器與設備支出為3.71萬元/年,遠低于國家每人每年6萬元標準。從人力投入看,我省每萬人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4人,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4%。
實現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必須突破創新人才少的瓶頸約束。
●應確立成果激勵的政策導向,實施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尤其是實施專利導航戰略。
●強力實施開放式創新戰略。
堅持重點突破,實施創新企業、人才、平臺、機構、成果(專利)五大倍增引導計劃
創新型企業求突破。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體,創新型企業少是我省經濟大而不強的直接原因,我省實施創新驅動必須突破企業創新主體少的瓶頸約束。必須制定超常規的綜合配套激勵政策,大力實施“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工程、“小升高”培育工程、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工程,力爭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萬家,創新型企業數量達到1萬家,實現總量翻兩番,走在全國前列;同時實施龍頭帶動工程,培育或引進1000家創新型行業龍頭企業;培育或引進100家創新型跨國公司。
創新型人才求突破。人才是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資源,是新時代最稀缺的資源,近來全國主要省市掀起了新一輪人才爭奪戰,我省實施創新驅動必須突破創新人才少的瓶頸約束。必須打造人才特區政策環境,大力實施人才強省戰略,積極推進“十百千萬”創新型人才培養和引進工程,培育和引進10家國內國際一流高校,引進100家國內國際一流研發機構,培育和引進1000個一流創新團隊;培育和引進1萬名創新型領軍人才、1萬名創業型領軍人才。
創新平臺求突破。創新平臺是創新發展的依托,我省實施創新驅動必須突破創新平臺少的瓶頸約束。實施創新平臺倍增計劃,力爭到2020年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50家,實現翻番,占全國5%以上;力爭全省大中型企業建設省級以上研發機構1萬家,基本實現全覆蓋。加快全省180個產業集聚區升級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力爭到2020年再創建1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構建3(鄭洛新)+N自主創新示范區,覆蓋全省高新區。
創新機構求突破。創新機構是專業化的創新主體,實施創新驅動必須突破專業化創新機構少的瓶頸約束。實施專業研發機構培育計劃,鼓勵本土重點高校和行業龍頭企業建立100家專業化市場化獨立運營的研發機構,鼓勵本土科研院所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實施省院、省校、省企戰略合作計劃,力爭引進10家中科院、中國工程院、中國農科院、國家中醫研究院等國家級專業化科研院所;力爭引進10家國內外一流高校建立研究生院或研發機構;力爭引進100家央企建立生產基地和研發機構。
創新成果(發明專利)求突破。發明專利是創新的主要成果,應確立成果激勵的政策導向,實施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尤其是實施專利導航戰略,建設國家專利導航實驗區,加快知識產權強省試點省建設,力爭18個省轄市全部創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試點城市。對發明專利實行獎補,重獎經濟效益顯著的發明專利。力爭到2020年發明專利授權量翻一番,位居中西部地區前列。創建國家知識產權孵化中心,建立知識產權運營基金,推進知識產權證券化、股份化和質押融資。
堅持改革推動,夯實創新的投入、體制、環境、金融四大支撐
強化投入基礎。投入是創新的物質基礎,創新可以產生倍增效益,加大投入力度是實施創新驅動的必然要求。力爭研發投入增速達到10%以上,到2020年全省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達到1.5%以上,投入強度盡快趕上全國平均水平。完善投入激勵機制,加大財稅金融獎補支持力度,對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人才及團隊、創新平臺、創新機構實施一攬子優惠政策。
強化體制保障。必須突破管得過死的體制機制瓶頸約束,著力打造自主創新的政策特區,激發動力活力,積極推廣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改革試點經驗,力爭將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升級為中原城市群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深化科技管理體制和財政投入體制改革,擴大創新機構和領軍人才的自主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應向創新者傾斜,激發創新者的積極性,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率和效益。
強化環境孵化。加快創新型河南建設,積極開展創新型市、縣、區創建活動。大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構建研發、轉化、創投、金融、服務等“雙創”生態體系,強化種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體化“雙創”功能,創建一批國家級雙創基地,建設100家國家級雙創空間和100家國家級雙創孵化器,力爭到2020年孵化1萬家中小微科技型企業。
強化金融支撐。研發成果的產業化必須依靠金融支撐,應大力發展科技金融,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設立科技分支行,力爭每年科技貸增加100億元;大力發展天使基金、創投基金、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基金,力爭每年雙創基金增加100億元;鼓勵科技型企業在國內外掛牌上市,力爭每年主板上市10家以上,新三板上市100家以上,區域版上市1000家以上。
堅持開放帶動,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創新資源要素
我省應強力實施“開放帶動、引進來、走出去”開放式創新戰略,設立1000億元開放創新基金,營造創新特區環境,打造后發優勢。
加大招引力度。對照全國先進優化環境,強化正向激勵,完善一攬子優惠政策,吸引國內外創新型企業、人才、平臺、機構進駐河南,尤其吸引國內外一流跨國公司、一流高校、一流科研院所、一流孵化器進駐河南,在豫建立研發孵化機構。
鼓勵柔性引進人才和團隊。在全球范圍內大力開展產學研結合,建設協同創新聯盟,圍繞項目展開聯合攻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實現合作共贏。
實施軍民融合創新戰略。創建軍民融合試驗區,大力引進軍事院校、軍工企業、軍工科研院所,建立軍民融合試驗區,構建軍民融合產學研基地。
鼓勵骨干企業建設全球創新網絡。鼓勵企業在國內外主要創新中心通過聯合、兼并或獨資等方式建立自己的研發基地。鼓勵骨干企業建設開放式的虛擬創新網絡平臺,利用虛擬創新網絡平臺匯集全社會創新要素資源,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實現共贏發展。(作者單位: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來源:河南日報
編輯:河南商報 孫亞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