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8日,從開封蘭考傳來了一個讓整個家庭瀕臨絕望的噩耗。
“所有醫生和護士準備,患者一到,立即展開手術!”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以下簡稱“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手外、顯微骨科主任趙治偉在接到急救消息后立即下達指令。
據了解,患者今年17歲,名叫張強(化名),在蘭考一家工地工作。
當天下午兩點左右,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降臨。正在工地施工的張強突發意外,左前臂直接被作業中的鋼絲繩割斷,面部和嘴角局部撕裂,張強當場昏迷。現場的工友緊急撥打蘭考120急救電話,因傷勢嚴重、病情復雜,如不立即救治,已離斷的手臂可能失去最佳接肢時機,張強將永遠失去左手。蘭考急救醫務人員決定將張強送至省會的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救治,給他更大的保肢希望。
當天下午五點,張強被送至洛陽正骨醫院鄭州院區,經手外、顯微骨科趙治偉主任診查后,決定立即手術,僅半個小時就完成了術前準備,手術從下午五點半開始一直到晚上十一點才結束,經過趙主任、黃書杰醫生和手術室醫護團隊五個多小時的努力,張強的手臂被成功接上,血循良好!毀容面部的面部也完美修復。
為患者進行手術
張強年邁的爺爺和從周口太康趕來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救治成功,不僅手臂保住了,而且毀容的面部也復原了,跪地痛哭。
患者面部
“患者送來的時候,除了左側前臂斷裂,上肢肱骨骨折以外,左側面部和下頜部也局部撕裂,骨頭外露,慘不忍睹。值得慶幸的是,患者的斷肢保存較好,送得也比較及時,這對手術非常有利,時間就是生命。對我們手外、顯微骨科的醫務人員來說,體會很深刻!”趙治偉主任介紹說。
手術前
手術后
手術5天后,當記者走進張強的病房,張強的爺爺和母親都在,護士正在使用氣壓儀器給張強做理療,防止制動時間過長出現下肢靜脈血栓和壓瘡等并發癥。張強的面部下頜部縫合處已經開始結痂。趙治偉主任說:“患者傷口愈合比較好,面部和嘴角再過兩天就可以拆線。斷肢手臂處在休息位上,這個時候手臂不能動,因為這樣會刺激血管和神經緊張,嚴重時會引發血管破裂和神經斷裂,目前采用外架固定。”
記者看到這個17歲的少年,正值芳華卻要打工賺錢,本想貼補家用,卻遭受如此大的不幸,心里有說不出的難受。“當時我聽到出事的消息后,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悔恨當初讓他出來打工,他才17歲啊,真不敢設想如果沒有了左手,面部又遭毀容,孩子今后怎么辦。非常感謝趙主任和黃大夫,感謝正骨醫院,救了我孩子的未來,也拯救了我們整個家庭!”話音未落,張強的母親已經控制不住情緒流下了感激的淚水。經了解,斷肢重建修復手術后有一個危險期,一般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4h以內;第二階段是72h以內;第三階段是7~10天。目前張強已安全渡過第二階段,已經再經過幾個月的治療和康復鍛煉,左手基本功能將恢復正常。
趙治偉主任說:“在我們醫院,像張強這樣因機械、交通事故和其他原因造成肢(指)斷離的情況屢見不鮮,大家在碰遇這種突發事件時,一定要有自救和急救的意識。事故發生后的6到8小時內為黃金時間。在臨床中有很多患者在送來的時候,傷口處沒有包裹、止血,斷肢(指)也沒有保存好或肢體污染嚴重,甚至血管、神經、肌腱已干涸,失去了再植的條件,非常遺憾。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傷口做簡單加壓包扎、止血處理,將斷肢(指)用消毒紗布或清潔的敷料包裹、置于4℃的低溫容器中保存,盡快送醫。”
科室鏈接:
河南省洛陽正骨醫院(河南省骨科醫院)鄭州院區手外、顯微骨科,是以治療四肢創傷骨折,骨、皮缺損、骨外露、骨壞死、四肢周圍神經損傷、先后天四肢畸形、腕部疾病等為特色的病區,是“中德骨顯微重建與修復交流中心”,“河南省顯微外科中西醫結合研究治療中心”,“河南省手部創傷中西醫結合研究治療中心”。
在創傷性骨皮缺損、骨髓炎、手、腕部、四肢創傷方面,做了大量系統性研究,運用我科首創的國際先進技術“洛陽皮瓣、骨皮瓣技術”,救治了大量頻臨截肢及重度骨髓炎患者,成功挽救了生命、保全了肢體,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在科研方面,先后完成了多項省、部、廳、局級科研課題,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骨傷科疾病擴寬了思路,并獲得了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多項,其中“洛陽皮瓣、骨皮瓣技術的臨床應用研究”榮獲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一等獎。

手外、顯微骨科專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