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72歲的女性患者,買菜途中突發右側大腿疼痛,迅速加重并輕度腫脹,緊急來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門診行下肢靜脈彩超檢查發現右側股淺靜脈長約1cm血栓形成,遂以“下肢深靜脈血栓”(DVP)為診斷到介入科進行治療。
患者既往有“高血壓”病史,未正規治療,入院后張偉主任首先給予“低分子肝素鈉”抗凝治療,結合丹參類活血化瘀藥物及鎮痛治療;入院24小時后,患者疼痛減輕,48小時后出現右下肢疼痛加重并伴有血壓下降,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顯著下降,緊急擴容后血壓得以恢復,此時患者右下肢大腿部腫脹明顯,皮膚溫度比左側略偏高,顏色正常,右下肢小腿無腫脹。
為什么患者開始抗凝治療后,出現大腿疼痛加重、血壓及血紅蛋白下降等意想不到的狀況呢?為什么僅有大腿腫痛而無小腿及足部腫痛?為什么患者的首發癥狀是疼痛而非腫脹?為什么患者的疼痛如此劇烈?為什么患者的疼痛劇烈而腫脹程度并不嚴重(也就是說疼痛與腫脹的程度并不一致)?等等諸多問題在張偉主任腦海中不斷思考,既然下肢深靜脈血栓無法解釋這些疑問,其中必有原因。張偉主任針對這些問題,仔細研究評估患者生命體征,認為老年人,尤其是合并高血壓、糖尿病者,無誘因出現突發性大腿部程度較重的疼痛、腫脹,肌肉質地堅硬,下肢遠端無腫脹、疼痛的情況下,應該考慮到股深動脈破裂出血可能;超聲、CT、MRI檢查可以提供影像學依據,增強CT掃描可能會直接發現出血部位,必要的時候,血管造影仍然是診斷的“金標準。于是,張偉主任立即安排為患者做急診超聲及CT檢查,最終發現患者大腿肌肉間隙廣泛出血,診斷為“自發性右側股深動脈破裂出血。”
找到病因后,張主任立即為患者制定周密的治療方案決定保守治療,停用抗凝藥物,嚴格臥床休息,應用止血藥物并患部冷敷;經過精心的治療,患者連續3天復查血常規無活動性出血,且自己明顯感覺疼痛減輕。張主任根據患者情況,改患部冷敷為熱敷,并結合紅光進行治療;入院10天后患者開始下床活動,3周后出院,出院時右側股淺靜脈血栓范圍無擴大,由低回聲變成高回聲,患者及家屬對治療效果非常滿意。
“這個病人單純按血栓治療,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隨著老齡化的加重,以及高血壓、糖尿病發病率的升高,還有抗凝藥物的應用增多,老年人突然大腿疼痛,要及時到醫院接受正規治療,避免誤診。”
(王莉杰 韓鑫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