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醫29年,王占江,一名縣級醫院普通的骨科醫生,在不斷學習中,他硬是將只有一人的骨科,發展到如今覆蓋多領域的團隊,且醫療技術水平還成了周邊縣市中的翹楚。
【選擇】
為積攢經驗連軸轉
替患者偷偷省錢
50歲的王占江出生于溫縣一個醫生世家,從小耳濡目染,讓他打小就有一個夢想,“就想當醫生,感覺醫生是最有成就感的職業。”大學畢業后,他如愿以償在溫縣人民醫院當上了一名醫生。
剛參加工作時,為盡快熟悉工作,他開始了十分耗精力的陪床工作,“剛做手術的人得監測各種生命體征,那會兒儀器沒現在先進,需要人守著記錄,我就申請去做這個。”
他白天下了班,吃完晚飯就要到醫院值夜班,到了第二天早上,回家梳洗一番,就又繼續到科室跟著前輩學習,“那會不知道累,渾身都是勁兒。”
“老王喜歡默默做好事。”王占江的朋友韓先生說,“比如,有的患者做一臺手術要分好幾個項目,但對方家庭條件不好,他就給科室的人商量,只記最復雜的一項。”
當河南商報記者問及此事時,王占江笑了。在他看來,醫院治病收費理所當然,但能在不違反規定的情況下給患者減輕點壓力,也是他樂于做的事兒。
【現狀】
因患者信任
他年均手術量近300臺
6月16日早上,因接受手術的患者病情較為復雜和特殊,手術要在射線下進行,王占江和同事要穿上多層手術衣。“患者的病情需要在射線下做手術,可射線又對身體有傷害,所以必須穿鉛衣防輻射,但這衣服沉不說,穿著還很熱。”在對病人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后,全副武裝的王占江和同事走向了手術臺。
手術結束,他回到了醫辦室,幾名患者正在等他看診。
“這都(做完手術)1個月了,來讓你看看。”26歲的小李是一名貨車司機,不久前,一次突然發生的意外事故,導致他的小腿出現粉碎性骨折,“我都準備在其他醫院住院了,結果有個親戚說縣醫院看這病看得好,所以我就來這兒了。”
因在河南率先進行了股骨頭缺血壞死鉆孔減壓陶瓷棒加人工骨填塞術,使王占江不時接到咨詢該病情的電話,而他每次都會一一耐心解答。
正是種種原因之下,王占江年均手術量將近300臺,這個數據在同級別的縣級醫院中還較為少見。
【攻堅】
打破數十個技術空白
將一人科室發展出一個團隊
溫縣人民醫院骨科成立之初,只有王占江一個骨科專業的醫生。面對科室人員短缺,手術需求量卻逐漸增長的情況,王占江硬著頭皮超負荷運轉。
那幾年,王占江沒日沒夜地奔走在看書、看專業期刊和臨床實踐的路上。他曾粗略統計,在從醫的29年中,在他主導下,該科室先后打破了其所在醫院骨科幾十個技術空白,獲得多項科研成果獎。
同時,王占江還不斷納賢。曾經只有王占江一人的團隊,漸漸地發展為共有9名大夫,幾乎覆蓋骨科各領域的小團隊。為了讓醫院工作更加順暢舒心,王占江還定下了一條規矩。
“有啥話、有啥意見都得當面說,不能背地里說閑話,做影響團結的事。”說起主任對科室成員唯一的要求,該院骨科主治醫師劉學義說,“我們主任更像老師,所有東西都會不保留地交給你。”
“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您不害怕嗎?”當河南商報記者將劉學義說的話轉述給王占江后,他說:“人早晚會老,這東西帶不走還不如交給后人,技術不斷更新就越是能救人,那也是你的價值,難道不應該覺得幸福嗎?”
作者:河南商報記者 王苗苗
編輯:河南商報 趙琦
來源:河南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