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捕捉的“處女作”
眼看午后的秋光變成了夕陽,就在西邊的老樂山頭不遠處急速地下落。不過,光線還是明晃晃的,大地上的一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只有影子越來越長越來越大了。就在107國道的西側,出了駐馬店市區往南不遠的朱古洞附近,一條小河自西向東流去。
一片空曠的田野上,突然一個姑娘的身影跳進他的眼簾。姑娘正在河邊洗衣服,身影隨著動作一起一伏,也同時投射到河水里,倒影卻隨著水的波紋晃悠得厲害,太陽也在水里洗澡似的,跟著晃悠。在遠山、村莊的背景下,這幅稍加逆光的鄉村場景吸引了周一渤,拿起海鷗相機下車,拍下了這張照片。這便是剛剛學會上膠卷的周一渤,這張照片也便是他的“處女作”。
當時的周一渤是一家銀行的宣傳干事,相機拿到手已經快半年了,也沒敢開張,一直在學習安裝膠卷,看些有關攝影的書籍。沒想到這第一張有點“創作”意識的照片,就是他在本土所看到的情景。
小荷初露尖尖角
這一年是1991年,他剛剛27歲,已是出版了幾本詩集的詩人,在駐馬店文藝界小有名氣。也就從那一天開始直到現在,周一渤的鏡頭一直沒有離開過生他養他的這塊土地以及這里的人們。他的這種執著,實際上是有著詩人的氣質和底色的。
21世紀初,周一渤到北京做了“北漂”。在那里,他很快與攝影界的許多著名攝影家、理論家和評論家融在了一起,成了摯友。用他的話說,在北京的10年,實際上就是一個“進修”的過程。在他的《我的鏡頭離故土有多遠》一文中,他寫道:“也許是土生土長的緣故,飛出這片林子在另外的天空下盤桓之后,重新投入老窩的森林,才發現身前身后、屋里屋外、田間村頭、路邊街巷,到處都是獨特的景致。”
詩人與他筆下的故鄉他對故土的眷戀和關注,從何而來?他寫道:“這深厚的黃土地上的每一顆泥沙、每一粒塵埃都來自黃河和淮河。田地里的作物在晚靄中搖曳,遠處染著青黛色的崗地、丘陵逶迤起伏。我像故土早已放飛的一只大鳥,一次次在家鄉阡陌縱橫的鄉道上盤旋。向晚的風吹拂著我,在耳邊回響的風中,我聽到了麥粒在溫暖的陽光里鼓脹的聲音,還有玉米葉在醉人秋風里沙沙歌唱。隱隱中,我渾身有了一種與故土萬物親和的透徹肌膚的快感,之后便是沉思的內省,腳下踩著的鄉土,在我的心里永遠是一種積聚的牽扯。”
作為河南地域重要組成部分的豫南,其文化既有中原文化的根基,又有楚文化的影響。所以,這里的人們既喜歡吃米,也喜歡吃面,種糧也是五谷雜糧皆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民風民俗在一片“中不中”里相得益彰,繁衍生息。在這里,除了南北分界之外,就連從西往東的地形地勢也是由山地、丘陵急轉直下,在京廣鐵路線變為一馬平川的坦蕩無垠。豫南就像是鋪展在這里的千古斑斕畫卷,無論東西還是南北,都顯示出一種獨特的過渡和延展、融會和貫通的姿態。這種姿態直達豫南人生活的骨髓,在厚樸的背后,是沉甸甸的涵蓋與包容的精神內涵。一條大河在行進過程中最為壯觀的,莫過于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們,最易忽視的卻是那承接天水的深潭。
影像記錄《吾鄉吾民》
周一渤在駐馬店這塊古老的故土上拍攝了近30年的這組作品,被他命名為《吾鄉吾民》。作品包括上個世紀90年代及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文化加速與高速變革、發展時期。這一時期,作為農業大區(大市)的駐馬店,其傳統的農業耕作生產方式及農村生活方式在整個時代大背景下,迅速被現代化、機械化、城鎮化和工業化所沖擊、融合直至取代。“三農”世界,無論從意識、精神、價值觀,還是生產力都在順勢而為,發生了歷史性劇變。正是這個劇變的時代,千姿百態的世界里,攝影發揮了它記錄的最基本功能,也實現了他關注、觀察、思考這片渾厚而靈動的土地,及其子民們的最終訴求。
《吾鄉吾民》屬于個人書寫、個體表達以及自我洞察,又含公共話語、大眾視野、民間情懷。在這里,他最看重的是“我”、“鄉”、“民”三者之間相互的血肉關聯,同時它又是周一渤敬奉昨日歷史的一份祭禮,獻給天中大地與父老的一段心曲。他說,他在留存天中文化的根脈。
誠者斯言。周一渤告訴記者,我們的鄉情與鄉愁即來自于這種根脈,這是一種文化基因,溫暖、豐盈、綿長而寶貴。然而,我們更應該弄清楚的是:鄉情與鄉愁,不是固守原始和傳統的東西,它應該是我們昨天的財富,今日的靈魂,未來的方向。它更是我們當代生活中的一種權利,一種底色,一種態度,一種追求,一種生生不息的天中話語。
“生活倒回去才能理解,而我們必須活著向前。”(索倫·克爾凱戈爾)鄉情召喚鄉土重建,鄉愁期待城鄉共生。周一渤說,無論我走到哪里,無論處于任何境地,只要有吾鄉吾民與我對話,再遠的距離也會被這樣的親近消弭無形。
相關鏈接
周一渤簡介
周一渤,筆名魯渤,職業攝影師、獨立策展人、攝影批評家、專欄撰稿人、詩人。黃淮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特邀編輯、港深珠澳攝影聯盟主席團成員、河南省攝影家協會策劃與傳播(策展)委員會委員、河南省當代攝影研究會特聘專家。
1991年周一渤涉足攝影。1982年發表第一篇新聞攝影評論。曾在金融企業做宣傳工作16年。歷任人文、攝影類雜志高級編輯、圖片總監、執行主編和攝影叢書主編。出版和主編詩集、攝影圖文書、報告文學及經濟、金融論文集20余種,獲得各類文學、新聞、攝影獎100余次。2006年《中國模特》獲獎,被評為《中國青年》“年度青年攝影家”;2011年《小井:2006》獲得中國麗水國際攝影節優秀攝影師獎,其中6幅作品被麗水攝影博物館收藏。2015年,策展作品《高中生》在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獲得中國攝影家協會策展人“飛馬獎”。數年來,策展攝影展覽50多個,其中李洪遠攝影的《中國鐵道工》、黎明攝影的《三峽游記》及周國獻攝影的《扁擔:漢正街的傳奇》分獲麗水國際攝影節最佳展覽獎、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優秀攝影師獎。
周一渤主要著述有:詩集《最后的旋舞》《田野的守望》等;圖文集《絕世珍存之中國民藝》《廣西攝影旅游指南》《北京往事》(合作)《倉央嘉措心史》(合作)等;攝影專著《照片門診部》《家園:生命·危險——直擊21世紀精彩瞬間(世界新聞攝影獲獎作品圖文版)》(合作)《值得記憶的照片系列叢書之“生活。映像”100幅精彩生活紀實作品解讀》(合作)等;攝影畫冊《額爾齊斯河大峽谷(可可托海)》(合作)《盛世華章——奧林匹克在順義》(合作)《綠色北京——讓生活更美好(國際花博會畫冊)》(合作)等。
作者:大河客戶端首席記者 李釗
編輯:河南商報 王凡
來源:大河報